中国新闻社 2002年11月28日星期四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评:不要把“艾滋女”炒作成“明星”

2002年11月28日 13:58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到来之际,贵州一名28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她相恋了5年的男友来到北京,29日出席第四届性病艾滋病研讨会,随后将由中国预防医学会为他们举办一场特殊的婚礼。“艾滋女”携男友来京结婚,被认为是“用结婚的方式诠释今年艾滋病宣传日的主题:相互关爱,共享生命”。此事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各方媒体的关注,众多记者顶着凛冽的寒风,在夜色朦胧的火车站恭候“艾滋女”的到来,那架势几乎比迎接港台娱乐界大牌明星有过之而无不及。

   媒体对“艾滋女”来京结婚之举予以异乎寻常的关注,围绕“艾滋女”的北京之行展开新闻大战,固然是媒体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也比较直接地代表并反映了不少人对“艾滋女结婚”事件的猎奇心理。一种看似合理的解释认为,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有责任通过采集和披露信息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因此媒体拿“艾滋女结婚”一事大做文章,甚至对她在北京的一举一动进行“零距离”式的跟踪报道,应该说都并不为过。这种解释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艾滋女”和她的男友并不是娱乐界或公共服务界的公众人物,他们虽然“有幸”作为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中的“典型”,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关爱,但他们的隐私权仍然应该得到尊重。他们本来是不幸的,如果媒体把他们炒作成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很难说不是对他们的另一种伤害,尽管他们自己在某时某地不一定对此有多么强烈的感受。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明星人物对公众特别是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所以社会和媒体在选择把什么样的人塑造成明星时,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很可能对公众形成误导,在青少年当中产生不良影响。“艾滋女”和她的男友决定结婚,是他们在行使自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这项权利对于健康人、法律允许结婚的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都是一样的。鉴于“艾滋女”的健康状况,有关方面在确信他们的结婚权与现行法律并无抵触的同时,更应该为他们提供科学的医学咨询,帮助他们为今后的婚姻生活和(如果他们决定生育)生育孩子做好心理上、经济上的充分准备(比如应该提醒他们,在现有医学条件下,尚不能完全杜绝艾滋病病毒的母婴传染)。对“艾滋女”而言,这些咨询和帮助,应该要比让她抛头露面、成为一项社会活动的“代言人”更重要,也更有实际意义。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词“相互关爱,共享生命”的含义是:反羞辱、反歧视,善待艾滋病人。这要求我们在直面、包容和帮助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时,要有一种平常的心态,既不能把他们当成十恶不赦的罪人或活该倒霉的弃儿,也不能把他们的遭遇视为一种无伤大雅的经历,甚至是一种值得感而叹之的人生选择。事实是很清楚的,除了通过输血、手术等方式被感染,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能说都是绝对“无辜”的,社会善待他们,但并不是说其他社会成员无需引以为戒。如果“艾滋女”被炒作成了“明星”,如果“艾滋女结婚”的故事让一些人产生了“艾滋病人也可以结婚生子了,原来艾滋病没什么大不了的”的错觉,这将是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写下的一大败笔!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潘洪其


 
编辑:李艳敏

相关报道:濮存昕昨给艾滋女写公开信 表达新婚祝福(附全文) (2002-11-28 06:52:25)
          贵州艾滋女抵京没下火车 濮存昕将做证婚人 (2002-11-27 07:46:42)
          艾滋病女今天到京 准备在长城脚下准备完婚 (2002-11-26 07:31:58)
          28岁艾滋女患者公开结婚 专家称可结婚生育 (2002-11-14 13:35:43)
          被告知可成亲生育 贵阳“艾滋女”下月进京结婚 (2002-11-13 16:45:27)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