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1月27日星期三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文娱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光明日报:《徽州女人》上演百场的启示

2002年11月27日 16:50

  中新网11月27日电 据光明日报报道,韩再芬主演的黄梅剧《徽州女人》于11月在北京连演14场,最终达到百场纪录。此戏自3年前首演以来,经历过来自戏剧界的否定和肯定、批评和赞扬的不同声音,最终经受检验走出了一条宽阔的市场之路。前不久,中国戏剧家协会就《徽州女人》现象请部分专家进行了研讨。

  美学品位——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廖奔认为,对于该剧的内涵、意义,虽然有不同看法,甚至分歧,但这台戏在整个舞台艺术品位上,在对文化意蕴的追求上,在精益求精的表演上,是一台不可多得的舞台艺术精品。对于此戏的分歧也正说明了它在当代舞台探索中有独到的创新。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龚和德说:《徽州女人》吸引了很多戏曲圈外的观众,原因在于它的超常性。这个戏所要表现的是那个在等待中度过了一生的女人。它把这个女人的情态抽象出来做唯美的描述,而不求或淡化了社会冲突、社会矛盾。

  对于有人说《徽州女人》反映了殖民心态的论点,部分专家予以反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傅谨说:当初看了这种观点,很惊讶。《徽州女人》把判断的权力留给观众。这出戏对传统文化的负面的批判是通过观众对剧中女主人公的同情、观众从中受到的感动来达到的。

  戏剧本体——淡化但被接受

  龚和德认为,这个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黄梅戏,而是一出有黄梅风格的新戏。如果要在这出戏中寻找黄梅戏本体的东西,就会感到失落。在戏曲创作中,一种是强化剧种本体,一种是淡化剧种本体,两种做法应并存,不必相互否定。戏剧评论家安志强不同意说这个戏是黄梅戏的里程碑,但他说:“这个戏太好了,我太喜欢了。”他认为《徽州女人》有许多话题值得我们研究。

  剧作家盛和煜说,他最推崇的是这个戏的创作理念,它是由作为主演的韩再芬从观看西递村版画而引发出来的。整个戏,不论是编剧还是导演,仅仅就是一种感受,一种领悟。剧协研究室副主任崔伟认为,虽然这个戏对于戏曲本体来说有那么一点“非驴非马”,但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它与观众没有任何心理阻隔。这引发他思考“戏曲是否与当代人有一些隔阂”?他认为戏曲一方面要坚守自身本体性的性质,同时又要面对一个流动的社会、一个很大的青年观众群体。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在消解的过程中发展的。

  市场运作——出一条新路

  廖奔认为,塞奇工作室在这出戏的市场运作方面趟出了一条路。如观众进场得到一本“护照”以及剧场大厅内先声夺人的宣传广告,使观众未进剧场就先进入到该剧的氛围;还有敢于在宣传画报上写明:看后不满意可退票,足以显示出剧组的信心和勇气。《中国戏剧》副主编姜志涛说,魏明伦提到戏曲不景气,主要是因为市场含量不够。这个戏的市场定位和运作方式都有可借鉴之处。

  《中国戏剧》编辑部主任赓续华说,长安大戏院在北京是门槛最高的一个戏院,一出戏,敢连续演出16天,在近20年来是罕见的。其实演100场并不很难,一些县剧团、民间职业剧团天天在基层演出,一出戏演几百场的情况并不少见,关键是有较高品位的大投入的戏能够占有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市场份额,就不易了。


 
编辑:王艳红

相关报道:视觉效果如同电影 《徽州女人》再度在京上演 (2002-11-07 16:17:00)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