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7日电 从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在美国经济的带领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最重要特征是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结果是技术进步加快,全球性竞争加剧,产品价格全面下降,世界经济处在全面的通货紧缩之中。中国经济时报今天刊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学者步德迎的文章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十大紧缩因素支持这一判断:
1、技术进步的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特别是计算机产业高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这个行业的发展遵循“摩尔定律”,即大约每18个月计算机的处理速度提高一倍,价格则降低一半,其他高技术产品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也存在质量提高价格下降的趋势。制造业产品在这一轮技术进步浪潮中更新换代周期缩短,产品淘汰速度大大加快,市场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技术进步因素将成为未来伴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价格下降因素。
2、发达国家营销模式改变,导致全球竞争加剧。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盈利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垄断技术,通过出卖技术的方式在全球组织生产,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新产品价格,迅速形成全球性的市场。这种模式对于跨国公司的有利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向发展中国家出售专利使用权而获利;二是通过新产品中附加价值最高的核心零部件的垄断经营获取高额利润;三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使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四是一种产品分散在多国进行生产,加剧了市场的竞争,跨国公司坐收渔翁之利;五是跨国公司节省了设备投资,将技术设备的投资风险分摊给了发展中国家,这些优点使跨国公司比过去赢利更大、风险更小,因而得到迅速推广。
3、经济进入后工业社会,能源和材料消耗降低,对资源的依赖性减弱。其重要特征则是,工业品的需求从量上来说已趋于饱和,主要是质的提高,而服务性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人类生存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性降低,而对高素质的劳动力的依赖性增强。因此,后工业社会最大的消费是服务性消费,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将是劳动力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少数高素质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普通劳动力的价格趋于下降,进而引起需求的不足,使市场上几乎所有产品的价格都趋于下降,形成普遍的持久的通货紧缩。
4、全球性的贫富差距扩大,导致总需求不足。前述跨国公司经营模式的变化使跨国公司的资金利润率大幅提高,由于跨国公司控制了产品的核心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使跨国公司掌握了产品利润的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只能获得一部分加工利润,而且跨国公司通过在全世界范围的外包生产模式,在压低产品成本的同时,也压低了国内普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提高了其国内生产的利润。结果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加剧,发达国家中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加剧,财富越来越集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劳动者的购买力越来越小,需求不足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导致世界性的供求失衡。
5、全球股市泡沫成为资金黑洞。1995年至2000年的股市泡沫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一是以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为主导的新经济神话,使人们对周期性的经济衰退失去了警惕;二是宏观调控政策对股市的扶持加强,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而股市一度出现大幅下跌,为了稳定股市,美联储下调利率,阻止了股市向合理价格的回归,推动股市继续向偏离合理价格的方向运行。直到1999年股指达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地步,美联储才开始感到不安,并连续提高利率,但为时已晚,终于导致2000年4月份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的破裂,股指出现大幅下挫。随后经济增幅逐季走低,直到2001年二季度进入衰退。股市持续高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入市,抑制了实体经济中的需求,从而对商品市场产生了较强的紧缩效应。
6、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通货膨胀的控制。经历过70年代和80年代的严重通货膨胀的冲击,发达国家纷纷将通货膨胀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90年代后,各国政府基本采取了相对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被限制在较低水平上。尽管目前多数国家已遇到通货紧缩的困扰,但许多政府在采取政策时仍对通货膨胀心有余悸。
7、美国通过强势美元和贸易逆差引入通货紧缩。90年代下半期,世界各地金融危机不断,继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后,1997年亚洲发生了大范围的金融危机,此后,俄罗斯金融危机、丹麦石油危机、巴西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等相继发生,发生危机的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刺激这些国家对美国出口价格大幅下降出口额大幅增长,低价商品的大量进口有效抑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使美国在90年代下半期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目标,同时也埋下了结构严重失调的隐患。美国的这种政策对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紧缩效应。
8、电子商务的推广使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下降。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大大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同时,由于电子商务的推广,使市场的透明度提高,购货企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选择寻找货源,供货企业要想获得订单,必须考虑价格,从而抑制了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9、高科技泡沫导致上万亿元的无效投资。据《财富》中文版2002年第44期文章:《电信:比网络更大的泡沫》,全世界花在光纤电缆上的投资在过去5年内有4万亿美元,其中至少有一半来自于贷款。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朗讯(Lucent)、JDSUniphase、北方电讯(Nortel)和其他许多公司的市值与最高值相比已经下降了大约2.5万亿美元。仅2001年一年,电信业就裁减了50万名员工。如果以遭到破坏的退休计划和遭受损害的员工的数量来衡量,电信业的崩溃绝对算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灾难。如此巨量的无效投资导致资金分配的严重失衡,对其他行业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资金向电信业的严重倾斜必然导致广大行业的需求不足,形成紧缩效应。
10、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各国经济政策产生制约。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其工作方式与关贸总协定相比有了重大变化,对成员国的约束力大大加强,从而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世贸组织成员国在调整国内政策时,就要更多地考虑其他国家的相关政策,如当一国要降低利率刺激经济时,就要考虑是否会导致资金的外流;当一国希望通过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时就要考虑是否会扩大贸易逆差,恶化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在采取抑制通货紧缩的政策时往往会顾虑重重,从而加重了世界性通货紧缩的程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处在一个世界性的通货紧缩环境中,走出这个困境,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作者: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步德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