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7日电 在十六大上,江泽民代表15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者”的概念。报告指出,未来20年左右,我国在社会再分配方面应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据解放日报-I时代的报道,著名经济学家、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袁恩桢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中等收入者占据主体的社会结构一般被形象地叫做“橄榄型”社会架构。这种社会结构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大幅度改善国民收入的整体结构,包括消费构成都会有很好的改观,同时也有利于拉升国家和地方的税收收入。
袁恩桢教授认为,深圳是国内目前相对具备“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城市。相比较而言,上海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城市社会结构。其主要原因在于,上海经济结构中占据相当比重的国有企业普遍效益不好,企业内部人员的收入无法拉开差距。他同时表示,上海目前的社会结构确实是在向“橄榄型”方向发展。
事实上,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稳定发展,和中等收入阶层(西方叫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密不可分的。目前,中国社会在向现代社会转型、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认可、保护和鼓励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使之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已经成为共识。未来数十年是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日前说,中等收入阶层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他认为科技企业家、金融、证券、保险和外汇从业人员、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高级专家、外国公司在华的高级管理人员、私营企业经营者等五类人将进入我国中等收入阶层。这些人最基本的特征是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最近的一组数据能够印证萧灼基先生的这个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教育经济回报率不断提高,“脑体倒挂”现象已基本被消除。1981年与1987年中国的教育经济回报率仅为0.025和0.027,而最新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教育回报率大约为6%—7%,即多受一年教育者收入增长6%—7%,这一教育回报率水平已接近欧美国家。
然而,我国中间收入阶层的形成尚不稳定。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表示,目前的现状是,中等收入阶层与贫困人的差距不够大,与富人的差距又足够大,甚至随时可能掉入贫困。尽快把中等收入阶层“做大做强”,对社会长治久安十分重要。(陶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