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6日电 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最近发表的题为“中国的结构性通货紧缩是在破坏亚洲的制造业吗?”的报告认为,中国没有陷入急速的结构性通货紧缩,总体价格水平取决于货币因素,中国能够通货复胀。
中国的结构性通货紧缩是在破坏亚洲的制造业吗?
亚洲几乎所有的投资者和记者都认为,以下几点是被广泛认同的既定事实:(1)中国制造业生产大幅过剩,压低了国内的产品价格;(2)大陆的通货紧缩反过来又导致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3)由于利润急剧下降,亚洲制造商没有定价能力。这些事实综合起来说明今后不能指望亚洲制造出口业,而要依靠其他产业,如民用建筑或基础设施,来带动经济增长。
出路在哪里?目前中国国内对中国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能够终止通货紧缩,回归到积极的价格增长状态这一话题存在激烈的争论。争论的观点可以划分为以下三派:(1)“凯恩斯主义阵营”:他们认为降低利率有助于刺激经济并实现通货复胀;(2)“日本阵营”:他们认为刺激需求的政策不能解决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中国在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解决前必须忍耐通货紧缩;(3)“竞争力阵营”:他们认为价格疲软是汇率缺乏竞争力的表现,需要通过人民币贬值来为经济的复苏提供动力。
高盛认为,中国的通货紧缩的确十分明显,国内价格水平的不断下跌显然是造成亚洲地区制造业出现通货紧缩的关键因素。但中国并没有引发价格全面下跌,其影响仅限于低端的工业领域,程度也比我们预想的要小。
“更为重要的是,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没有证据显示亚洲制造业的定价能力被削弱——恰恰相反,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货币贬值使他们降低了以美元结算的工资成本,弹性汇率为以后避免外部经济冲击提供了保障。实际上,中国的竞争对手在过去五年总体上的利润实现了明显的增长”,高盛公司表示。
高盛强调说,“我们不同意上述所有对中国国内经济形势的看法。虽然结构性因素确实造成了工业品价格的下滑,然而我们发现从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的总体原因是国内货币金融状况的变化。然而,在我们看来,通过降低利率形成传统的银根放松对拉动需求没有效果。实际上,中国经济要想复苏,需要对银行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同时完全放开利率及信贷政策。”
高盛认为,中国的确出现了通货紧缩。衡量价格变化的方法很多,其中最通用、最全面的两种方法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隐含的GDP下降指标,前者直接显示市场上形成的最终价格,后者从生产价值的数据中获得价格变化的信息。在中国,这两个指标显示了同样的结果。首先,在1994年至1997年间,中国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通货膨胀的经济运动,把通货膨胀率从近25%的峰值降了下来。其次,自1997年以来,价格开始普遍回落,现在中国的价格水平比五年前略低一些。
高盛把中国的情况和亚洲最纯粹的进口性通货膨胀的例子——香港比较后认为,中国的通货紧缩是国内造成的,而非国外。
通货紧缩产生的根源
对于通货紧缩产生的根源,中国国内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一方称,通货紧缩是货币现象,银根放松,价格上涨,银根收缩,价格下跌。这种观点认为,中国通货膨胀速度放慢然后转向通货紧缩,原因是资金流动性的增长连同有效整体需求一起放慢。因此,通货紧缩是经济名义增长的推动力不足的体现。正确的补救措施是尽快放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从而刺激信贷,使经济复苏。
另一方认为,通货紧缩本质上是结构性问题。由于过度投资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增长,造成过多的商品涌入市场。这样一来,即使整体需求是正常的,价格也会下滑。因此,通货紧缩并不代表经济增长,也没有理由作出政策反应。实际上,对于结构性失衡问题,最好的对策也许是等待经济增长自动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否则,积极的银根放松政策会为新一轮的高通货膨胀埋下隐患。
高盛分析指出,结构性因素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通货膨胀“差异”。价格增长率在贸易性的制造业和非贸易性的服务业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5至10个百分点的差距。其中的主要推动力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此,从1996年开始,工业单位劳动成本普遍下降,而服务业和农业的情况恰恰相反。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市场竞争和供给过剩在其中只扮演了次要的角色。
“然而,通货紧缩从本质上讲是货币问题——只有资金流动性和信贷趋势可以解释从通货膨胀过渡到通货紧缩的现象。虽然结构性因素可以解释不同行业间在价格方面的差异,但不能解释通货膨胀率从1994年25%的最高点全面回落到最近三年零值以下的现象”,对此,高盛的解释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反通货膨胀活动中,货币增长速度放慢。”
真正的“中国通货紧缩的影响”仅限于传统的轻工业
高盛表示,国际经验表明,通货膨胀的急剧增长或者急剧下降的时期比通货膨胀率本身对经济活动更具预示性。中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最高记录出现在1992年至1994年通货膨胀增势强劲的时期。1997年至1998年通货膨胀显著下降时,中国经济特别疲软也是很自然的,而且可能比官方数据显示的情况还要糟糕。自1999年以来,随着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我们没有太多的理由来质疑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
那么,中国是否会使世界制造业也陷入通货紧缩呢?
对此,高盛回答说:“会,也不会。”中国的通货紧缩肯定会蔓延到出口市场,而且中国看起来是全球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陷入通货紧缩的主要推动力。但是,该行业的降价压力非常有限,比我们预想的要小得多。此外,中国不应该为制造业的价格总趋势负责任,因为中国在高科技产业或重工业领域并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真正的“中国通货紧缩的影响”仅限于传统的轻工业。在终端市场上,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玩具、体育用品、服装和塑料制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大大高于信息技术产品或其他资本密集型产品;甚至连中国的电脑、电子及办公器材在外部市场的有限份额也是高估的,原因是中国出口电子产品的国内增值部分大大低于传统工业的相应部分。事实上,全球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通货紧缩程度其实还稍低于中国。换句话说,虽然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的市场份额在不断地增长,但这一趋势对其他竞争者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市场分割;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亚洲地区不同的劳动密集型竞争者之间存在的价格差异本来就不大。(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单羽青谢宝康原题:高盛认为中国能够通货复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