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1月26日星期二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滚动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教育随想:“海归”也会失业

2002年11月26日 10:12

  前不久,笔者的一位好友从英国某大学毕业,回国寻找机会。然而,因为缺少工作经验,雇用他的一家美国咨询公司只开出4000元人民币的月薪,职务也是从最底层做起。朋友自我解嘲地说,他失业了。当然,他们的这种“失业”,并不是指连一份谋生糊口的饭碗都找不到,而是能够聘用他们的职位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太远。

  “海归”在我们印象里一直就是精英的代名词,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只有通过考G、考托、申请等重重考验,出国深造才可能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这些留学生毕业后,又分流出一部分人选择回国创业,他们确实用真才实学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中关村、苏州高科技园区就是例证。

  时过境迁,如今出国留学已不再是难事。一项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家庭,有80%以上的家长为了让子女免受“高考独木桥”的压力,愿意自费让孩子从本科阶段就在国外读书。这其中除了中国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因素外,留学中介市场的迅速发展,国外教育机构着力开拓中国教育市场,都是很重要的原因。

  环视我们身边的留学中介广告,学科齐全、门类多样,让你如同进入了“出售”各种学位的超级市场。而提供学习机会的国外高校,也不再局限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南非,甚至一些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的高校,也开始抢夺中国生源。

  国外教育机构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使得一些国外高校的门槛和学费都一降再降。就在七八年前,托福600分还是英美一些高校录取中国学生的最低标准,而最近笔者看到的一份英国某大学的招生简章上说,如无托福成绩,参加该校举办的英语补习班亦可被录取。从前,获得奖学金几乎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惟一财政支持,而现在,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留学,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不过三五万元人民币,这对不少中国城市家庭来说,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数字。当然,在这些学校里究竟能学到什么,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由于学制的不同,有些国家的硕士学位课程只需1年即可完成,这吸引了不少向往“镀金”的年轻人的目光。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留学生,大学毕业后没有积累多少工作经验,就试图通过短短1年的留学经历抬高自己的“价码”。实际上,这种“多快好省”的学习模式很难让留学生们掌握真才实学,有的人回国后甚至连基本的英语会话都还成问题。笔者的那位朋友说,他所在的班级,20名同学中有8名来自中国大陆,还有3名是从香港、台湾来的交换学生,同学之间在宿舍、课堂里的对话经常都是汉语普通话。

  简而言之,因为“洋文凭”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拿,“海归”这个名称的含金量也相应地打了折扣,而由此导致的薪资缩水,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那种工作经验寥寥、仅在国外学习了1年课程的留学生,综合素质究竟能有多么出类拔萃,恐怕还需要让实践来检验。加之现在国内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有了长足进步,留学生的语言优势也未必明显,“海归派”要想仅凭一两年喝到的洋墨水,就在国内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还真不那么容易。

  笔者想给那些准备留学和已经归国的学子们提一条建议:一定要选择有利于自己职业生涯的学校和专业出国留学,并最好先在国内同一领域积攒若干年的工作经验,毕业后再争取在所在国实习一段时间。这样,回国时以一名业内国际化专业人士的身份出现,才可能让“海归”这两个字增值。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亮庆


 
编辑:秦欣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