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奥斯陆国际机场,早在那里等候的使馆马领事和挪威华侨华人代表陈祖亮会长伸出热情的双手,欢迎我们的到来。深秋的丝丝凉意即刻化为暖流,似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抵达挪威的当天下午,我们在陈会长办公室采访了他。办公室满堂生辉,从墙上、桌上错落有致的各种陈设和图片不难看出陈会长非常爱中国,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为发展华侨华人事业和加强挪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应有贡献。
陈会长感情丰富,精力旺盛,乐于言谈。采访中,他谈到在上海上大学失学时的痛楚,在香港当海员和在挪打苦工时的艰辛,在挪开饭馆遭遇不公时的愤慨,也谈到至今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愉悦。可以说,他走过的58年历程,是海外华侨华人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喝了一口茶,沉浸在往事回忆中的陈会长话锋一转,带着自豪的口吻说:在我做过的许许多多事情中,创办挪威华人文体协会和精心培育子女成材是我最满意、最感欣慰的两件事,也是最有意义的两件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旅居挪威的华侨华人骤然增多,出现了不少人在国外势单力薄、生活枯燥、终日在生存线上挣扎、情绪十分低落的现象,有的年轻人还走上了挣钱—赌博—黑社会的道路。陈祖亮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于是他萌生了利用自己的地位和经验,特别是自己的文艺天赋和音乐才华,组织和团结华人的想法。
就这样,在使馆的大力支持下,挪威华人文体协会于1995年元月正式诞生了。从此后,文体协会牵头,其他侨团参加,每年除了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大型文体联欢活动外,还组织中文歌咏比赛、中国舞蹈比赛、猜谜等健康活动。每次活动陈会长亲自审查参赛节目,还亲自登台表演“提琴独奏”等节目。活动节目丰富多彩,深受华侨华人喜爱,观众有时近千人。
这些健康的活动,弘扬了中华文化,团结了华侨华人,特别增强了乡亲们的自信心和生活的乐趣。1997年底,协会和使馆联合在康斯文格市举办了中国文化周,陈会长亲自组织和指挥了有舞龙、舞狮、舞蹈表演和中国民族服装展示的千人大巡游,轰动了全市。当地媒体作了大量报道,赞扬“中华文化光辉灿烂,世界独树一帜”,“旅挪华侨华人聪明勤劳,多才多艺”。协会还邀请上海女足来挪威访问比赛,陈会长亲自安排并承担了女足在挪期间的吃、住、行全部费用。上海女足与挪方的两场比赛,打得精彩漂亮,大比分获胜,充分展示了中国姑娘敢打善战的精神风貌,使挪威人刮目相看。这两次活动大大增强了挪威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改变了对中国人的印象。
第二件事情,陈会长和夫人柯小青教育子女有方。他们始终认为,培养子女成材,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父母,也有益于孩子自己,这是最大的一笔财富。因此,他们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下了苦功夫,并总结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首先,增强孩子们努力学习的自信心。他们经常告诫孩子:你们虽然入了挪威籍,从法律上讲已是挪威人了,但依然是黄皮肤黑眼睛,血管中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所以你们一定要有真才实学,比当地人要高出一筹,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其次,为孩子们创造必要的条件。他们除了给孩子提供生活上、学习上必要的费用外,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主动组织孩子参加夏令营、郊游、诗歌朗诵、数学竞赛等有关活动。第三,对孩子们必须严格要求。他们要求孩子在家中必须讲中文,养成懂礼貌、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第四,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孩子表现好,父母应给予及时肯定和必要的奖励,表现欠佳或出了问题从不使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弄清情况,循循善诱,进行入情入理的教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他们的精心抚育下,4个子女成绩优异,每人掌握了多种语言,学会了多门本领。至今,除小儿子在校继续学习外,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融入了当地社会,分别在国际机构、壳牌石油公司和挪威多勃朗大银行任高职,收入丰厚,为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人争了光。
祖(籍)国强大,华侨华人骄傲。谈及这个话题时,陈会长深有感触地说:“上世纪60年代在香港轮上当海员,外国人瞧不起;70年代登陆挪威,当地人仍然看不起。但从90年代始,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外国人对中国人另眼相看了,我们华侨华人的腰杆子也硬了。”
现在,陈会长事业有成,儿孙满堂,过着舒坦的生活,但他决不做“经济动物”,成天围着钱转,而依然忙里忙外,为筹办挪威华侨华人联合总会而积极奔波,为团结华侨华人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而操心。为什么?陈祖亮会长在采访中的介绍已作了很好的回答:因为他有一颗中国心。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黄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