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1月19日星期二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新闻出版署官员:报刊必须优胜劣汰不能只生不死

2002年11月19日 14:36

  中新网11月19日电 目前,中国内地报纸期刊已近2万种。在近9000种期刊中,有一多半处于亏损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报刊必须优胜劣汰,有生有死。不能只生不死。这是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发行管理司司长刘波日前在谈到中国传媒业发展时所说的。刘波还谈到了中国内地报刊的管理体制及其历史、现状、发展的“瓶颈”等问题。

  据北京现代商报报道,刘波指出,虽然整个中国内地传媒业利税已经第四支柱产业,但目前中国传媒业资源配置却极不合理。刘波解释说,例如,现有的一万多家报刊,发展状况极为悬殊。有的报纸发行200多万份,也有的发行不足千份;有的报纸年广告收入过10亿,也有的报纸连年亏损。期刊状况更不容乐观。然而,中国报刊的一个问题就是只生不死。一张报纸,一份刊物,只要你批准了它出版,它就要永远办下去。除非是违规违纪被停刊,否则即使负债累累,也决不肯主动停办。

  刘波在谈到形成这种情况的历史原因时说,以前报刊社被作为彻底的事业单位,编辑记者和国家干部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一个部门,一个地区,只要批给它一张报纸或一份刊物,它就增加了一座“庙”。这些单位不必考虑盈亏问题,也就没有什么倒闭、破产之说。这就导致报刊越办越多。1978年之后,国家曾提倡报刊社走“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路子,但也没有硬性规定,而是一种倡议。许多报刊社至今还是几十年一贯制,心安理得地吃着财政补贴。在这种情况下,要盘活资源,谈何容易!

  在谈到中国报刊的现状时,刘波表示,目前中国报刊社活动是按照国家的行政系统组织进行的,即所谓“归口管理”。各个主管部门的组织范围和管辖权限把报刊社分割成相互封闭的庞杂的条条块块,任何两个报刊社之间的经济联系都必须得到他们各个主管上级的批准才能进行。任何跨地区、跨部门、跨组织系统的行为,都是对主管单位管辖权的侵犯。此所谓“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

  在谈到报刊发展的“瓶颈”时,刘波说,根据有关精神,报业集团现在可以跨地区兼并和重组,但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运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我们总说要打造中国报刊的航空母舰,难道将数千个小舢板连接在一起就成了航母?

  刘波认为,按说一个报业集团就要有个集团的样子,它旗下总要有那么一批子报,才能成其为集团。英、美等国的报业集团,不少都是几十种、上百种报纸。而我们的报业集团,一不能兼并,二无法跨地区,它再有人有钱,也无法真正做大做强。

  在谈到报刊管理体制时,刘波说,目前,中国报刊的日常管理还靠十多年前制定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和《期刊管理暂行规定》。这两个规定是按计划经济模式制定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起了很大作用。十多年过去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建立的今天,再拿这些条条来管理,就会束缚报刊业的发展。这两个规定中的许多“不准”,比如说不准异地办报,不准搞地方版等等,现在看来,都不大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报刊社抬腿动脚,都需要管理部门批准,就连报纸扩版、增期这样的小事,也必须报批,不报批就是违规。

  刘波认为,如果十二道“金牌”都不能号令三军,那恐怕是这号令本身有问题。目前对报刊的管理,除去上述两个规定,就某一项目发出的通知、要求、办法等,十多年来至少也有100多件。有些项目是年年重申,年年要求,然而收效并不十分明显。报刊社动辄“违规”,管理者天天“灭火”。


 
编辑:赵建

相关报道:生产优质精神产品 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成就喜人 (2002-11-06 08:46:29)
          中国新闻出版业负重谋联合 加快市场化进程 (2002-04-18 08:54:12)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畅谈新闻出版业应对入世举措 (2002-04-10 06:42:17)
          中国新闻出版界提出要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 (2001-01-15 08:27:18)
相关专题: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