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1月15日星期五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滚动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踏访澳门“归侨之家”

2002年11月15日 14:30

  近日,我们来到澳门沙嘉都喇街,探访澳门归侨总会。这是一栋五层楼宇,门口设了一家诊所,有医生在义诊。一楼宽敞的礼堂里一片欢腾,原来一百多位老人正进行每周一次的聚会,饮茶聊天,游戏唱歌,自娱自乐。而总会青年委员会的一帮年轻人,早已出发到珠三角旅游去了。

  澳门的归侨侨眷大约有四万多人,来自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缅甸、印尼、柬埔寨、马达加斯加回来的最多,经多年奋斗,已融入澳门社会,活跃在各行各业。走过三十多年风雨岁月的归侨总会,在“爱国爱澳,维护侨益,团结互助”的宗旨下,正唱响时代新曲,成为澳门的六大社团之一。

  一九六八年,在一些国家的排华风潮中,一群孤苦飘零的归侨来到澳门,人地生疏,萍水相逢,他们一见如故。由梁雪予等三十多人发起成立了澳门归侨总会。记者采访时,总会常务副会长黎振强动情地说:“当时澳门还没有回归,我们自称归侨,心中早已把澳门新家园当作祖国的一部分了。”

  爱国和团结是澳门侨界的特质。不论从哪里归来,老侨、新侨、富侨、贫侨开诚相见,协力创业。成立之初没有会所,热心的执委就无息贷款买来地皮,归侨建筑商垫资承建,会员纷纷捐款,香港侨友也伸出援手。于是他们有了大楼。

  当年,华侨持中国护照出入澳门,要盖十多个手指模,申请定居手续更难,对缅甸华侨尤其苛刻。“侨总”成立第二年,派代表向澳督递交抗议书。经过交涉、抗争,在何贤等知名人士的支持下,盖手指模的规定被取消了,入境条例也简化了,归侨定居澳门的保证金,从每人二万元减至二千元。其后,横遭排斥的东南亚华侨才大批到澳门定居。今天在澳门基本法中,有两个条文特地加上了“归侨”界别,足见其特殊性。

  “侨总”就像一个大家庭。总会理事长陈健英告诉我们,大家庭缺不了关怀和温暖,正所谓“不弃不离”。当会员遇到特别的困难,总会就主动帮助排忧解难;会员有喜庆的事情,大家也一起分享。总会内部,以老带新,各自发挥才干,为会务奔忙,帮助会员安居乐业,图谋发展。比如,安排海外华侨在澳门考察和暂住。一九九○年,经“侨总”交涉,解决了近七百名持我驻外使领馆所发护照的华侨的居留问题。总会筹款奖励青年学生,援助经济困难的会员,甚至照料丧葬。还设立诊疗所,聘请医生驻诊,收费低廉,深受归侨和街坊邻居赞许。总会平时组织各种康颐活动,开办英语班、电脑班等兴趣班,培养了不少人才。

  澳门回归前后,“侨总”满怀赤子之心,群策群力,全力投入社会事务。平稳过渡有他们的一份心血。据介绍,澳门特区第一届推选委员会的一百九十九名委员中,有归侨背景的委员达十七名,其中九人是“侨总”的领导成员,有的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各省市的政协和侨联中,有不少澳门侨界人士当选为常委、委员。

  澳门回归前后,“侨总”先后与京津沪及河北、浙江、福建、云南的机构联合举办澳门宣传周、认识澳门图片展、书画展和文艺演出,大力宣传推介澳门基本法。

  侨即是桥。“侨总”与缅华互助会等社团,在回归后扩大海外联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二○○一年十二月澳门回归两周年前夕,“侨总”成功主办了华侨华人濠江联谊大会,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乡亲代表和内地侨务工作者,一共六百多人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畅叙同胞情,共商合作发展。其中的华侨华人论坛,深入分析了华侨社会的新特点,表达了全球华侨华人密切联系的愿望。行政长官何厚铧致辞时,高度肯定了澳门归侨人士默默耕耘的精神,并欢迎海外侨胞随时来澳门话家常,参与建设,分享建设成果。

  除了“请进来”,他们还“走出去”。不久前组团访问印尼,利用在东南亚的丰沛资源,接触当地官员,广泛联系当地侨团和旅行社,积极配合特区政府的施政方略,拓展新的旅游市场。

  “侨总”十分关心支持祖国统一。今年七月举办了“中华文化与和平统一”研讨会,海峡两岸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专程来澳门参加研讨。陈水扁抛出“一边一国”论后,澳门归侨总会于八月八日召开座谈会,强烈谴责其分裂行径。在澳门回归三周年前夕,他们出版了《中华文化与闽台亲缘》一书。十二月十八日,“侨总”与中国侨联合办的一场大型文艺晚会,又将闪亮登场。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连锦添 姚小敏


 
相关专题: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