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1月11日星期一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台湾频道

长篇:撤退还是前进——上海台商出现四大新变局

2002年11月11日 09:40

  台湾“上海热”爆发后,数十万台湾人涌入上海生活工作,上海台湾人群体遂成海内外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近二、三年来,上海台商出现的几大新变局,已直接影响到台商在上海的格局和未来走向。

  大变局之一:台企经理人创业“大逃亡”

  台湾省籍经理人,也就是所谓的“台干”向来是台资企业的中坚力量,人们印象中的“台干”较有敬业精神,忠诚度比较高。但今年春夏之交,原太平洋百货总经理王德明率部众集体跳槽事件,却如晴天一声霹雳。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王德明事件的意义在于把以往捂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的台资企业的内部矛盾公开化了,成为台企经理人创业“大逃亡”的代表事件。

  传统型台资大都属于家族企业,其弊端是员工工资收入较低,福利待遇较差,中高层管理人员自主权较少,一般没有获得期权的权利,员工跳槽频繁。

  能够胜利“大逃亡”的“台干”,一般已在上海有了相当长的工作经历,对大陆上海的市场情况和运作规则甚至比他们原来的老板还熟悉,跳槽之前已有布局和预谋。脱离原来的企业后,有的选择与大陆民营企业合作,还有的则留在上海自主创业。

  更多“台干”选择留在上海创业,除了最常见的餐饮业外,也有一些从事房地产、广告设计和文化传播业。

  今年三月份刚在上海创办了聚集广告公司的束宇民对“台干”创业问题自有见解,他认为“台干”来大陆的目的不能只是为了打工,否则迟早会被淘汰。大陆人才辈出不出数年就会超越“台干”,而他们的薪水只相当“台干”的几分之一,到时候等待“台干”的命运不是回台湾就是去二、三线城市。他分析,大陆只需50万人民币即可注册一家公司,同样这点资金在台湾几乎做不成什么事情。对缺乏大资金的一般“台干”而言,在台湾白手起家创业的机会几乎等于零。上海目前还存在不少市场空白点,正处在创业的最佳时机,创业的准入门槛大大低于台湾,“台干”在上海创业的机会成本比台湾小得多。

  与大陆朋友合作注册成立民营企业是“台干”跳槽创业的最常见形式。这些企业的服务对象虽然一般仍偏重于台商,但台企色彩已相对减弱,并正逐步与大陆方兴未艾的民营经济相融合。预计今后若干年,上海台企里的“台干”自行创业将会成为一大热点。

  大变局之二:上海台企的二次创业和改制上市

  在上海这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大舞台上,台资企业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局面,很多台商意识到只有不断地求新求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二次创业,一些台商试图获得新生,另一些则希望实现跨行业发展。

  曾名震一时的大千美食林消失了,大千美食林老板黄海伯跑去江西当上了“牛郎”,通过造林、养牛、种草、育肥形成一个农业生态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他还在青浦朱家角建了一座生态型的都市休闲农庄,并计划在市区开设100家连锁快餐店。无独有偶,当年以“无限量”消费轰动上海的海霸王自助火锅也不见了。海霸王与温莎堡联合后改变经营方向,将重点转向休闲娱乐业,还投资复原了上海百乐门。原上海科技京城的投资建设者杨大正,早在几年前已从房地产转向高科技产业,已开发出多项技术领先的专利项目。

  另一些发展态势良好的台企也在乘势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如龙凤食品企业准备上游发展农业,为中国农业做一些事;下游发展中式的快餐连锁店,与洋快餐较短长。据最新可靠消息,另一著名台商食品企业上海元祖食品公司,已准备在上海郊区投资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集美食、娱乐、休闲于一炉的主题公园。

  很多大中型台资企业已制定了改制为股份公司在各地股市上市的时间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大都是在上海发展起来的,有一些属于典型的家族企业。自今年年初开始,斯米克集团总裁李慈雄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企业上市工作,企业的国际化是他追求的方向。获得世界第二大基金荷兰霸菱基金投资的永和大王,也打算明年在香港上市。而龙凤食品董事长叶惠德则希望依托龙凤在上海的知名度,改制后能在上海股市上市。

  今年三月份,自然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股价名列港股涨幅第一。在上海获得重大发展良机的自然美在香港上市取得巨大成功,为准备改制上市的上海台企开了一个好头。

  人们有理由相信,凭借改制上市的东风,台资企业将导入真正国际化的运营和管理模式,出现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大变局之三:台湾半导体产业移师上海

  近二、三年来,具有世界水平的台湾半导体产业大举进入上海后,理所当然地成为上海台企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大大提升了上海台企的整体形象,促使上海台企的整体格局发生裂变。与传统家族式台企不同的是,台湾半导体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拥有大量海外高科技人才,并引进国际化管理模式,还给予员工以股票期权。

  今年9月25日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中芯国际进行了投产一周年的纪念活动,上海市有关领导和美国驻沪总领事等出席了庆典。台湾芯片业是台湾岛内最高端的顶尖产业,对全球IT制造业影响巨大,对台湾整体经济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1987年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积电”)成立,由张忠谋担任董事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去年营业总收入高达50亿美元。1995年以后,联华电子也转型为芯片代工厂,目前是世界第二大芯片代工厂,与台积电双雄并峙。台湾半导体业在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三个方面技术领先,其中半导体制造业的产值占全球5%份额。

  近两、三年,台湾芯片业掀起西进浪潮。中芯国际和宏力半导体以外资名义相继进入上海,由王永庆之女王雪红任董事长的威盛电子也在大陆设立研发中心,与王文洋的宏力半导体形成配套产业链。近年来张忠谋和联电董事长曹兴诚多次前往大陆考察,传出准备前往大陆投资设厂的消息。张忠谋曾预测,未来十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心将移到中国大陆地区。目前台积电已在上海恒隆广场设立了办事处。

  值得关注的是,芯片厂大多投资巨大。如中芯国际第一期投资15亿美金,占地面积62公顷,包括工厂、办公楼、居住区和学校。生活社区总面积20万平方米,拥有宿舍楼、公寓楼、小别墅、国际学校、双语幼稚园、社区中心、管理中心、国际餐饮区和服务中心等。可以预计,如有比中芯国际更庞大的半导体企业落户上海,其影响将更为惊人。

  据统计,目前国内仅有不到4000名的集成电路IC设计工程师,而随着中国IC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中国IC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将达到30万人。台湾半导体产业进入上海后,除了将大大提升上海台企的整体形象外,还将对上海的文化、教育、就业等产生重大影响。

  大变局之四 台湾文化教育界人士涌入上海

  十多年前就来上海的台湾设计师登琨艳对用“台商”来涵盖上海台湾人群体大为不满,他表示,来上海的台湾人在职业构成上与上海人相似,商人只是其中的一类。台湾人是有文化的,他们来上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

  大陆开放以来,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文化人,登琨艳是常住上海生活和工作的台湾第一人。他倡导了苏州河畔的SOHO,最近又设计了张爱铃图书馆,他认为台湾的舞台太小,只有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才能聚焦世界的目光,他希望能在上海留下伟大的作品。

  登琨艳之后,近年来台湾部分文化界人士也开始在上海买房置业或创立经营性实体,而不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匆匆的游客或是短期的文化交流活动。赖声川不仅带来台湾相声还在上海开设了工作坊。郭承丰、王小虎在新天地打造出了“上海本色”和“百草传奇”,力图在上海创立可以行销世界的工艺品品牌,他们在浦东开设的“爱与和平”文艺沙龙将为沪上文人提供交流的场所。台湾来的关山在古北地区开出了海上山画廊,囊括众多大陆台湾名画家的杰作。享有世界声誉的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近期也在上海购置了房产。杨惠珊、张毅的琉璃工房,已在上海享有很大的知名度。而有中国玻璃第一人之称的王侠军也来到上海,在嘉定开设了规模很大的玻璃工厂,并将在市中心设立大陆第一家玻璃博物馆。

  虽然台湾出版机构还不能堂而皇之地进驻上海,但几年前台湾企业家温世仁先生已在上海建立了“明日工作室”,策划出版《大侠与名探》丛书。台湾十大书坊之一的Star Bookstore租书店进入上海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它采用刷卡租书方式和委员制服务,吸引了不少爱书者。

  90年代中期由台湾大力集团投资,台湾英语教育专家竺育如女士创办的卓越英语学校,目前已在大陆发展出50多家连锁品牌学校。

  近年来台湾教育机构更加大了进军上海的力度。位于昆山的华东台商子女学校成立于2001年,今年由中芯国际创办的中芯国际学校已正式开课,成为上海第一家由外资创办的独资学校,也是目前上海地区唯一一家实际上的台商子女学校。去年9月台湾最著名的教育连锁机构吉的堡在上海设立总公司,明年计划在大陆开设15家直营幼儿园,加盟幼儿园和进修学校将达300所。另一台湾著名教育机构“快乐玛丽安”也已进入上海。

  聚焦:“撤退上海”还是“前进上海”,这是个问题

  据说近期台湾出现了一本名为《撤退上海》的书,指出上海竞争过于激烈,商务成本有所提高,留给台商的发展空间开始萎缩,部分台商从上海撤退转战内地的二、三线城市。一些海外媒体也比较客观地报道了一些台商在上海经营失败的个案,以及一些台商从上海转战内地市场取得成功的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仍有越来越多的台商在涌入上海。

  今年5月15日,第一家被批准在上海设立办事处的台资银行台湾世华联合商业银行在陆家嘴金融区正式开幕。据该行办事处许荣送代表向笔者透露,当初共有八家银行向台湾有关部门提交在大陆开业的申请。八家银行不约而同地选择上海作为开业的地点,可见上海受台资银行青睐的程度。最后只有世华银行获得在上海开设办事处的资格。

  力国企业董事长、现任上海台协副会长的王国达先生,曾多次接待台商考察团来沪投资考察,但他对台湾媒体掀起的“台商上海热”却颇不以为然,认为炒作得过火了。他说如果有人认为台商来上海就可以发财淘金,忽视了来上海经营会冒风险这一点,那么就会使风险加大,容易导致亏损甚至血本无归。上海台协会长、龙凤食品董事长叶惠德指出,台商来上海创业,成功与风险并存。目前已在上海取得事业基础的台商一般已安家上海,成为上海稳定性的人口。而新来上海的台商,他们的机会成本比较高。比较适合他们创业发展的,一个是高科技,另一个是有特色的产业。

  而现在上海某大型台资企业任华东区经理的廖国彬显然是乐天派,他对“撤退上海”的观点嗤之以鼻。他认为只有在上海立足才能证明你的能力,否则只能说明你的能力有问题或者没有找到好的方法。

  撤退上海还是前进上海,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又与上述上海台商的四大变局紧密相关,互为因果。

  小资料

  上海市台办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从80年代成立第一家沪台合资企业,截止到今年8月,上海市批准设立的台资投资项目已经达到4463项,合同台资达到72亿美元,台商投资上海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台胞来沪人数至今年上半年已达22万。据上海台资协会长叶惠德估计,大上海地区的台湾人已达30万人。上海市台办的最新数据是:常住上海的台湾人达1.5万人,以半年为期往来沪台之间的台湾人有15万,上海周边地区台湾人15万。

  (来源:《新上海人》第11期,作者:海晨,原题:《细数上海台商四大新变局》,略有删编。)


 
编辑:余瑞冬
相关专题: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