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文娱新闻

死亡黑洞里的跋涉 揭开刘海若生命奇迹的秘密

2002年11月07日 10:40

  这是10月31日,海若35周岁时,6个月来一直坚守在她床前的医护人员送给她的祝福和礼物。他们是主管医生苏正,神经外科护士长丹金秀,护士高小飞、冯菲、王征、于浏洋、孙萌萌,神经外科重症临监护病房护士长王军,康复主管医生李广庆

  从5月8日到11月8日,整整六个月,凤凰卫视美丽主播刘海若,从死亡的黑洞里一步一个脚印跋涉,终于伸开双臂拥抱到了生命的万丈光芒。

  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奇迹:两度脑疝而被怀疑脑死亡,菌群失调、细菌耐药、三次高热乃至中毒性休克,以及后来出现的肠梗阻……一次次预兆着死亡的凶险,海若是怎样闯荡过来的?

  最深昏迷,到耳闻呼唤哭了,醒了,开口说话了,可以简单对话了,可以记日记了,具备出院条件了……每一个跨越式的进步,海若是怎样完成的?

  海若神奇康复的背后,让我们打开一个个谜团……

  会诊,会诊,再会诊中西两大医学体系合作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丹金秀至今对6月8日的情景历历在目:虽说是星期六,可科里的大夫自发的全来了,全院职能科室乃至保卫部门、卫生队、电梯服务早早地也到岗了。

  早上8点多钟,张建院长强撑着刚做完手术的腰部到监护病房又巡查一遍。

  当时有很多人围观。医院后门对面即将拆迁的空楼里站满了记者。摄像机和照相机的长镜头像炮筒一样从窗户里伸出来。

  下午,刘海若的担架抬了下来,后面跟着神经外科凌锋主任及SOS人员。科里的大夫们一起将海若推进病房。随即SOS人员与病房大夫和护士进行交接班,包括呼吸机、两个胃管、尿管、静脉输液、生命体征和病情以及皮肤。

  交接班结束已是下午3点多,4点钟院内第一次会诊。当时颅脑超声检查、脑电诱发电位检查、头腹部核磁共振检查、血尿便痰化验检查等上的都是院里最强的力量。紧张有序的检查和会诊一直持续到夜里,最终确定的治疗方案是营养支持,抗感染、降颅压,加上功能康复。

  6月9日下午3点,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办公室,全市联合会诊在这里举行,神经外科301医院段国升教授、协和医院任祖渊教授、天坛医院赵继宗教授,高压氧科海军总院房广才教授、宣武医院王素珍教授,普外科宣武医院孙家邦教授,内科宣武医院陈秉良教授,康复科中国康复学会王茂斌教授,都准时到齐。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宣武医院院长张建主持会诊。

  凌锋教授、张鸿祺医师详细汇报病情,专家们详细检查患者,仔细阅片,对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讨论,一致认为:

  患者为脑外伤合并多脏器损伤,在当时抢救过程中曾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及多次心脏电除颤。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神经系统损伤的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虽然患者的原发性脑损伤不重,但造成的继发性脑损伤十分严重,主要原因包括:硬膜外血肿造成脑疝,由于脑疝时间过长,脑组织受到挤压、缺血;伤后的严重低血压休克亦造成脑组织严重缺血。上述因素均可造成长期昏迷。入院后核磁检查发现脑部两侧基底节区、中脑有出血性梗塞的表现,为继发性损伤所致。现病人虽有自主呼吸、咳嗽反射、咀嚼活动,但其愈后是否有恢复神志的可能尚难定论。

  同时,患者多脏器损伤,肾挫伤仍有血尿,外院已使用过多种广谱抗菌药物,加之侵入性治疗措施较多,因而继发感染很难避免,在治疗时应密切注意真菌感染。

  颈、胸椎等处的骨折,也有造成脊髓损害的可能。合并症的发生可加重脑功能的损害,会影响神志的恢复。

  专家们同意了宣武医院的治疗护理方案,并提出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胆大心细的凌锋考虑到针灸刺激有促醒作用,6月11日找到针灸科王桂芳医师询问是否可上针灸,王大夫痛快地答应“可以”。立刻,北京中医院的老专家周德安主任,就针灸治疗赴宣武医院会诊,并制定了配穴方案。

  6月14日,我国神经外科一号权威王忠诚院士从国外回来,立刻被请到宣武医院。他说,“病情危重,并仍在变化,能否恢复还是未知数。”王院士对全市大会诊结果和治疗措施表示认同。宣武医院上上下下医务人员心里踏实了一些。

  当海若菌群检测发现指标上升时,应神经外科邀请,该院中医科正式加入联合会诊。6月17日,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专家姜良铎教授应邀为海若把脉,与该院中医专家一道研究制定了一套扶正固本、醒神开窍的治疗方案,采用口服和静脉注射相结合的方式。姜教授强调说“辨证论治,药味不要过于猛烈”。之后,姜教授又来过两次修方。

  6月28日,因为海若的高热及感染问题,苏正医生专门将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盛瑞媛教授请来会诊。

  除了以上叫得出名的会诊,院内的会诊已经不计其数。每一次会诊都由该院医务处副主任王力红组织,她深有感触:各路专家、相关科室所给与的支持,真的难以用语言表达。

  医生果断用药保住最后一道防线

  刘海若的病历到现在已经装满了两个抽屉,它们已经被苏正大夫分成化验、会诊、护理、病情记录四摞,分门别类装在袋子里。其中常规化验和细菌学检查单子装了整整四袋。常规化验每页都能粘20张化验单,而这样的单子已经有上百页。

  在海若入院当天,内科陈秉良主任就参加了会诊。海若来前败血症就很重,英方使用了美平、万古霉素、氨基糖甙类三种顶级抗生素联合用药降了体温,所以海若是发着38?癈的烧上飞机的。

  令陈主任揪心的是:入院以后,所有属于院内感染的细菌轮番对海若进行攻击。酮绿假单胞杆菌、肺炎克雷伯球菌、大肠爱丽斯杆菌、耐加氧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清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等。而反复在海若身上出现的是对泰能都耐药的酮绿假单胞杆菌和超广谱酶阳性的肺炎克雷伯球菌。感染使海若入院后病情出现几次反复,非常凶险,现在想起来,医务人员手里仍都捏着一把汗。

  入院一周,海若出现发热,体温达37.9℃,痰液增多,血液白细胞值高达13000单位,痰培养为酮绿假单胞杆菌,经复达欣静脉治疗5天,体温和白细胞恢复正常。6月24日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9.1℃,血液白细胞下降至2900至3200单位、中性分类增高,痰培养为酮绿假单胞和肺炎克雷伯球菌。马上进行药敏试验,加用舒普深静脉治疗,但是症状无缓解。经院内专家会诊,考虑为肺部感染且不能排除深部真菌感染。

  针对这种情况,重新调整抗菌药物,应用特治星、力确兴、大扶康及大蒜素治疗。然而6月27日晚,海若病情恶化,出现高热,体温高达39.6℃,四肢湿冷,血白细胞急剧下降,以致中毒性休克。凌锋教授深夜从家中驱车赶到医院组织抢救。经扩充血量、抗感染、冰毯降温、营养支持等,病情得以控制。

  6月28日下着雨,协和医院感染科盛瑞媛教授被苏正医生请到医院会诊,她同意宣武医院目前的诊断与处理,建议如果抗感染治疗无明显效果,可加用二性霉素B及美平药物治疗。美平在中国没有上市,是药房千方百计专门找来的。二性霉素B则是一种抗真菌的老药。同在这一天,中医会诊后,海若用上了安宫牛黄丸,连续几天共吃了7丸。

  6月29日,海若体温降到38℃,6月30日,又继续降到37℃。7月1日血培养结果回报有真菌,证实为真菌败血症。之后,海若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苏大夫还心有余悸。他说:“我们最终也没有使用二性霉素B联合美平治疗,这是最后一道防线。二性霉素B疗效确切,但力量强烈并且副作用也很大,使用后如果无效将导致保护海若的堤坝彻底崩溃。”

  当一个医生面对十多种耐药菌的时候,每一种抗菌素的使用都必须是慎而又慎、小心翼翼。一次,海若身上发生酮绿假单胞杆菌感染,对泰能耐药。陈教授将目光投到特治星。特治星含加氧哌嗪青霉素和他唑巴坦两种成分,会引起过敏。尽管海若在英国已经使用过特治星,而且两次皮试均为阴性,但陈教授还是害怕。给药的时候,专门安排抗过敏休克的肾上腺素静脉输液在旁严阵以待。15分钟过去,海若心跳没有改变,皮疹没有出现,发冷寒战也没有,陈教授的心才放回肚子里。

  海若醒了之后,曾发生过一次尿道感染,实验室化验为肺炎克雷伯球菌,为超广谱酶阳性。陈教授已经把药开给苏大夫了,是特治星。可是回到办公室,陈大夫左思右想感觉不顺。又拿出化验单仔细分析,酶分三种,而海若感染的克雷伯菌对其中的一种耐药,而特治星恰恰是对抗这种酶的,所以就不合适,改成泰能!陈教授三步并作两步赶到病房找苏正,纠正了处方。结果显示,感染得到控制。

  几次惊心动魄都化险为夷,但酮绿假单胞杆菌和肺炎克雷伯球菌虽然数量下降但一直都有。8月初,海若气管插管拔掉后,酮绿假单胞逐渐杀灭,但克雷伯球菌非常顽固,持续很长时间才被杀灭,都是泰能给干掉的。

  高压氧治疗改善了脑部缺氧状态

  海若入院之后,凌锋当即拍板:做100次高压氧。

  第三天,在3名医生和贾建国副院长及两名护士长的陪同下,海若开始了高压氧治疗。此后每日一次。为确保安全,每次均单独为其开舱并有主治医生陪舱。医护人员克服了进舱后加压、减压后的不适,每次进舱均携带全套抢救设备,随时准备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

  据王素珍主任讲,到10月29日,海若共做了87次治疗。做到第10次,脑电图就有很大进步,到第30次,就有意识了,到了50多次后,可以吃东西了,之后,身体各方面在逐渐走向正常。海若的病情是,已经过了急性期,对细胞营养药不敏感,而且发生过心跳停止、脑疝等继发性脑损害,引起脑水肿和神经系统症状。高压氧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及供氧,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及甚至恢复。

  当海若在英国发生车祸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发布的时候,凭着职业的习惯,北京天坛医院高压氧科主任薛连璧大夫紧密关注了两天,然后根据媒体报道的伤情做了一个判断,他先是在新闻后面以“一个医生的祝福”贴了一个帖子,建议尽快给海若施以高压氧治疗。后来又给凤凰卫视发去一个电子邮件,再次强调高压氧治疗的重要性。凤凰卫视给他回了两个邮件,说“已将建议转告海若的家属。”

  薛主任告诉记者,在常压下,人体组织供氧是靠血液中的红细胞来传输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随着血液流动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内。毛细血管非常细,只允许单个红细胞通过,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会变窄、变细、拉长,呈线性排列,通过微循环到机体组织释放氧分子,结合二氧化碳后从静脉血管返回。

  而在机体发生损伤的情况下,组织血管损坏,致使微循环发生障碍,红细胞就不能通过损伤区域的毛细血管给组织供氧。在高压氧状态下,人体氧气输送发生根本变化。在3个大气压的高压氧下,仅以物理状态溶解到血液中的氧就足以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需要。

  高压氧治疗时通常采用两个大气压,此时物理溶解氧比常压下高出14倍,液体能到达的地方,溶解在液体中的氧也能到达。正如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所说“高压氧可以在不需要消耗能量的情况下,迅速地将物理溶解氧供应到缺氧的机体组织中去,改善机体组织的缺氧状态。”高压氧的这一特点,是常压下任何其他方法都不能达到的。

  对于脑组织损伤来说,脑的微循环发生障碍,使损伤区域脑组织缺氧,出现水肿,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使循环进一步恶化,缺氧进一步加重。这一恶性循环链是脑外伤后病人脑水肿形成的机理。如何切断这一病例过程,是抢救颅脑损伤患者的关键。高压氧可以迅速通过自身特点切断这一恶性过程,迅速改善脑部缺氧状态,逐渐消除脑水肿,促进脑细胞复苏和脑组织功能的恢复。

  王素珍主任坚定地说,高压氧对脑干很敏感,对促醒非常有效。刘海若在英国一个月时间没有机会作高压氧,可以说是浪费了时间,否则,效果应该比现在还要好。

  治疗过程中的康复新观念

  在6月9日进行的院内会诊时,神经康复主任医师王茂斌就提出两条:一是在当前协助神经外科对病人进行促醒;二是二级预防,应对苏醒后的肢体痉挛。6月10日,一份康复治疗计划提交医院并开始实施。康复长期目标是:争取2至3个月内恢复意识活动。

  当时海若是植物状态,对声音、光线、针刺等都没有反应,所以必须先醒过来。针灸强刺激,按摩肌肉保持关节活动度,声光和中频电刺激等,中医中药、高压氧治疗等都加入到促醒行列。王主任说,各学科协作,保证生命的稳定状态,为后来海若的康复打下很好的基础。

  7月26日,海若自发睁眼,8月8日可以正确的用语言回答问题,右手有正确的运动反应而其他肢体还不能跟着指令做运动。8月10日,一份促醒后康复治疗计划又制定出来,并对近期和长期康复做了设定。

  病人苏醒后首先就要预防全身性的痉挛。出现内收肌痉挛、马上外展,内收肌外展了就马上内收,尤其是抗重力肌痉挛问题,需要及时预防和对抗。此外还要预防病人的吞咽困难。发现海若有了一点吞咽反射,马上往她嘴里注射凉水,然后过渡到吃果冻,保护吞咽功能。另外,对尿管实行夹管定时导尿,训练膀胱功能。

  王主任说,康复就是采取各种手段千方百计保存患者的功能使之最大程度的恢复。这些功能包括运动、感觉、言语、认知、情感、心理等,还有吞咽、大小便、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功能、性功能等。康复针对的不是病而是功能,这是指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三大功能——“器官和脏器水平的身体功能、人的个体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所以康复现在面临的就是“功能”二字,一切措施都围绕着怎样把康复计划落实。我们希望海若逐步恢复三大功能。

  海若躺了很长时间,肌肉退化萎缩,所以首先是躯干肌训练,摆髋、摆肩、翻身、起坐,仅双桥运动(弯腿抬屁股)从不会自己抬到自己可以抬,为了使心肺功能和体力恢复到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康复训练,就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治疗时间也由1小时逐渐延长到每天4至6小时。强度很大,有时她也烦了。但是她有强烈的欲望就是尽快康复回到工作岗位,这种自身的努力很重要。

  据李广庆大夫介绍,会诊后开始实施的经穴按摩到现在一直没断。手法有揉、按、捏、点,顺着经络走,一般走主肌肉的阳明经,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增加血液循环能力。

  海若已近五个月的康复治疗,不单纯是康复训练,还需要交流。从心理上来说是支持疗法,鼓励,调整她的异常情绪。为了和她取得沟通,李大夫特意找一些她熟悉的东西和她进行对话。贯彻的原则是,多种刺激,声光电、录音、看碟,还有体觉刺激。后来康复医生发现在浅昏迷状态时所进行的治疗,海若也能回想起来。

  海若苏醒后,心理医生和言语治疗师都被请过来会诊,发现她没有特殊的心理障碍和严重的抑郁,但在治疗中康复医生也充分考虑其心理因素:一尽量避免不良刺激,比如不照镜子,暂时避免容貌变化引起的心理障碍;二慢慢给她灌输事故发生的情况,让她逐渐接受伤病这个现实;三特意请到一位高位截瘫病人与海若交流。他曾是外经贸官员,也是因为车祸致残的,现在是一位经理。他将自己研制的被动脚踏车送给海若以鼓励。她担心将来不能恢复工作,老板鼓励她争取在电视台7周年时去做节目主持,给她希望。但也不能一味让她乐观。李广庆大夫最近开始小心翼翼问她:“万一不能再做主持,能否干别的?”海若说:“我反正要有工作干。”问她能否干一些文字方面或者后勤类的工作,她说:“也可以。”

  王主任说,从现代康复医学的角度看,刘海若的恢复不仅是身体功能的恢复,更重要是个人活动能力的恢复和社会参与能力的恢复。

  记者看到的海若远期计划是:能完成平地和上下楼梯的行走;无明显认知、言语、情感和心理异常;二便能完全自理控制;全部生活基本自理;设计公众形象。争取半年内达到接近正常人水平。

  奇特的中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刘海若在英国就诊的时候,抗生素已经用到顶级,之后又出现双重感染,对所有抗生素产生耐药。当菌群检测发现指标上升,中医科就正式加入联合会诊。

  中医专家李宗信主任告诉记者,中药很奇特,药味不猛,但可“四两拨千斤”。因为中药是多靶点药物,成分复杂,一味药就是好几个靶点,再加上复方,人体各方面都能照顾到。

  为了充分发挥中医中药、针灸按摩的作用,中医科专家精心诊察,望形态、面容、诊脉、验舌、闻呼吸、咳嗽,观二便、痰色等。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处方开出来了,调剂、煎熬也很重要,他们就亲自前往中药房和中药制剂室,和中药调剂专业人员一起工作,以求更好发挥药物疗效。

  6月17日医院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专家姜良铎教授来会诊,与该院中医科专家共同为海若把脉,研究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案。姜教授说,“药味不要过于猛烈,辨证论治,急病慢郎中,急不得,顺其自然按病情用药。”姜教授一共来为海若诊脉三次。

  针对菌群失调,对所有抗生素都产生耐药者一难题,辨证论治,特别强调扶正固本,运用益气养阴,清热化痰,活血化瘀,醒神开窍的治疗方法。用药方案,将现代中医急症用药与传统口服汤剂给药并举,采取静脉点滴与口服相结合。

  中医讲究理、法、方、药四对头,好的处方还需要有好的药材。方中有一味中药三七,临床上习惯用研碎的三七面,但因海若处于昏迷状态,病情不允许。为了寻找地道药材,中药房积极配合,专门为海若订购三七块等饮片和注射液。

  给海若灌喂中药是通过直径为3毫米的鼻饲管用注射器注入。为了避免煎熬的中药混有药渣,造成鼻饲阻塞,防止药物反应,减少刺激,药工每次都将中药煎煮很长时间,然后多次反复、精心过滤。往往是上午开始熬药,下午才能做出来。因组方合理,用药得法,为海若进一步治疗争取了时间。

  海若肺部及全身感染控制后,泌尿系统又出现感染,血象偏高,尿中白血球+++,大便干结,低热。专家组又及时诊察,研究制定新的治疗方案,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以清利下焦湿热的药物,建议拔除尿管,病情逐渐好转。

  按照周德安主任为海若制定的配穴方案,针灸主治医师王桂芳,通过百会、内关、人中、涌泉等穴位,根据病情随时加减配穴,每周五次给海若扎针灸促醒,每次治疗都和海若交流。有一次扎针时海若有疼痛感了,王大夫说:“海若,认识我吗?跟我握握手吧!”海若抬了抬手,使劲攥了一下王大夫的手。“当时我特激动。”王大夫说。

  海若一天天好起来,中医辨证治疗方案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面对能说谢谢的海若,舌红无苔渐有舌苔,脉沉细弱力渐和缓有力,专家组一致认为已经达到开窍的目的,可以暂停使用醒脑开窍药。重新确定了益气清热通络的治疗法则,调整处方用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适时增减药味,改变剂量。为了让海若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专家小组决定撤掉鼻饲管锻炼患者自行进食吃饭。新的问题又出现,一直以鼻饲管灌喂中药的海若很难接受口服中药汤剂,每次总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勉强喂下。为解决新的矛盾,中医科试着把中药免煎颗粒用蜜水调制成膏剂,每次只需服用两小勺,非常方便。目前海若的病情有了长足的进步。

  监护病房中的呼唤式护理

  神外病房里,活跃着一批年轻有为的护士。她们日日夜夜坚守在危重病人的床前,平凡工作、精心照料,使危重病人从死亡的边缘回到现实世界。刘海若就是她们所护理的病人中的一例。

  护理5人小组是凌锋主任6月5日再赴英国接海若回来之前成立的。丹金秀护士长充满骄傲地对记者一一介绍着手下的姑娘:都是监护室骨干,平均年龄23岁,工作能力强。王征和高小飞,资深护士,曾被派出参加护理,在读首都医大护理大专;孙萌萌,在外科监护室轮转过,经验全面,正在就读自考护理大专;于浏洋,毕业于协和医大护理大专;冯菲,协和医大护理大本毕业,工作不到一年,但积极主动。6月4日,主抓护理的李淑迦副院长特意把丹金秀、监护室护士长王军和五个姑娘叫到一起开个会,又布置工作又鼓劲。当时大家都不了解海若究竟是什么情况,备感光荣但心里又沉甸甸的,怕做不好没法交待。

  大家一边到图书馆查资料,进一步增加对车祸脑外伤的知识,又重新对护理操作进行复习。丹护士长带着姑娘们专门到呼吸科杨主任那里学习呼吸听诊观察,从痰鸣音判断吸痰效果。她们把监护室外的两个单间,一个布置成海若的病房,另一个后来布置成海若的康复室。6月8日那天,专门为海若买了花,其中有一盆是跳舞兰,台湾的一种花儿。上午,凤凰卫视还送来海若的照片,也放在病房里。

  尽管护士们作好了思想准备,但是见到海若还是吃了一惊。深度昏迷,头肿得很大,右侧颅骨部分切除塌陷,由于颅底骨折造成右眼睑及颜面部青紫瘀血,气管切开处连着呼吸机,鼻腔插了两根管子,右下颌有个疤痕……

  凌锋主任叮嘱护士们“呼唤式护理”,因为在英国,护士每做一项操作都在呼唤。于是,护士们将海若当成清醒的病人:“海若,我要给你扎一针,抽一下血,做个化验,可能会疼的,我会注意的。”“海若,我们翻个身,躺得时间太久了,免得皮肤溃疡会压出褥疮。”“海若,有痰了,我来给你吸痰,,你会不舒服,我很快就把痰吸出来,配合一下,吸干净你就舒服了。”在海若昏迷的一个多月里,呼唤式护理一时一刻也没有中断,对促醒起到很好作用。

  因为海若不但有肋骨骨折、胸椎骨折,颈椎也有骨折,翻身还能看到后背有一个成角畸形。所以护士们给海若翻身只能采取平卧或左侧卧位翻身,三个人同时抬起头、身、腿做轴线翻身。这种状况,万一不慎,就可能造成其他伤害。护士们整天琢磨有个什么板子最好,终于发现一个叫“过床易”的东西,不但搬运到另一个推床上去作高压氧容易了,而且翻身也好操作了。翻身后,护士还在海若后背靠上一个楔形棉垫来固定,两只后脚跟用棉圈来固定,翻身时都用棉圈垫着床档,怕磕着。

  海若几次高烧时护士们也是想尽办法。降温,一般是冰块和酒精擦浴,或者是铺上冰毯。发现海若手脚发凉,护士降温改用温水擦浴,并且在手套里灌入温水系上,再把她手脚放上去以保温,水凉再重新换,就这样,护士们一个班一个班都这样做着。

  吸痰的时候,护士每吸一次换一根管子,下管子一次到位,螺旋式吸痰提管子,正规准确,吸痰后听诊,检查效果。

  海若有了吞咽功能,牙不能全张,护士用注射器吸水,从牙缝挤进去,说着“海若,咽,咽。”一百五六十毫升水,要喂一个多小时。慢慢过渡到吃果冻,护士买来各种口味的,切碎,用小勺喂进去。护士发现每次喂荔枝口味的,海若就吃得好,别的且在嘴里含着,醒了一问,果然海若爱吃荔枝。

  护士们买了预防褥疮的耳垫、足跟垫、臀部垫;从英国回来时海若穿了一双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弹力袜,护士也找了一双同样品牌的袜子,让她倒着穿;海若醒了,护士买来中国结、小鱼、排球挂在床边让她拍……

  刚到宣武医院时,海若的后背已经有水泡了,到了这里之后就慢慢好了,再也没有发生过褥疮。

  到现在,海若的护理记录已经有500页了。海若在好转,护士们挺有成就感的。孙萌萌说:“海若每天的进步过程并不是平平稳稳走过来的,有艰辛有痛苦,也有惊心动魄。她能度过如此危险,再累也觉得有价值。”

  从8月13日开始,护士专门为刘海若创建护士日志,记录她的康复过程,以便将来交给她作为纪念。下面是其中的节选可以看到海若的进步:

  8月16日白班

  8点,喂汤时问凉不凉,回答:不凉。理疗时叫“李老师”。大姐和妈妈来了以后问“谁来了,这是谁?”回答“大姐、妈妈”,喝完汤后问“还想喝吗?”回答“不喝了。”喝汤喝得好,喝得快,能自己微微张嘴。9点,问“在哪个公司工作?”回答“凤凰卫视”。问“你们的老板是谁?”回答“刘长乐”。10点,刘长乐来问他是谁,回答:刘老板。

  9月18日白班

  8点接班,问海若“吃早饭吗?”答“吃”,把蛋糕掰成小块,可以自己动手拿着吃,喝牛奶。跟海若讲“吃完早饭后喝中药行吗?”答“好”。8点05分,凌主任看海若,海若说“早上好”。8点25分,刘爸爸看海若,海若说“早上好。”8点50分小马哥看海若说“妈妈今天不来了”,海若问“为什么”,答“做头发”。9点,海若说“肚子胀,不喝了”,问“要干什么?”答“睡觉”。很快入睡。心率84-87次/分。9点30分康复锻炼,抬臀4组,一组10次,双手交叉上举3组,一组15次,翻身2组,一组5次,放松运动3组,一组10次。起立床练习5次,心率最大113次/分,80??85?埃浼浜瓤Х?00ml,香蕉一个。11点30分,康复锻炼结束,海若说“要睡觉”。入睡,心率80次/分左右。12点吃中午饭,自己伸手拿勺,吃得很好,大约吃了80g菜,50g饭,喝肉汤200ml,水100ml。下午1点半,高压氧,3点30分高压氧科返回。问海若“渴吗?”答“渴”,喝水100ml,吃梨一个。3点40分,丹护士长看海若,给海若带了些营养品。4点,起立床练习共6次,70??80?埃穆首罡?13次/分左右。

  10月14日白班

  8点接班后吃早饭,吃的蛋糕,问海若:这是什么蛋糕?答:蜂蜜蛋糕。问:医院的蛋糕好吃还是这个好吃?答:这个好吃。问:你以前吃过吗?答:吃过。吃了3块蛋糕,一杯奶,一个鸡蛋。吃完后问:用棉球擦嘴还是漱口?答:漱口。9点开始康复练习。抬臂20次,拍球20次,摆髋20次,提臂40次,击球30次,坐起3次。康复过程中。李大夫问:海若这卡片上写的什么?答:活得健康,活得精彩。李大夫问:你解释一下活得健康这句话?答:身体健康,心理上健康。李大夫问:那你不开心的时候怎么办?答:倾诉。问:找谁倾诉?答:朋友。凌主任过来问:枸杞子好不好吃?答:好吃。王力红主任来看海若问:你认识我吗?海若说好眼熟。练习过程中吃了几个枣。吃完后问:枣没有了,吃西红柿好吗?答:我想睡觉。问:是累了吗?答:是。让海若睡了约20分钟。问海若想不想听故事。答:想。让海若自己读了一段,比较流利。中午吃饺子,吃了10个,喝汤。吃了约30g牛肉。12点30分,问海若:想不想睡一会儿?答:想。睡到下午1点钟,王老师来扎针灸后醒来。问海若:如果你采访袁袁你会问她什么?(袁袁是海若家请的保姆)答:问你照顾刘海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问:那你要问我呢?答:你作为护士,护理刘海若与护理其他病人有什么不同?我和袁袁分别作答。又问海若:你觉得当医生好还是当护士好?答:医生好。问:为什么?答:医生比较有自主性……

  海若与医护人员建立的关系就像跳舞兰一样美好。跳舞兰开花一个多月已经谢了,可是花枝却还是绿的,活得生意盎然。

  顽强的生命力

  在10月份的第4周,海若的病情又发生反复。与进食了糯米类食物有关,海若出现腹胀腹痛,有一天疼得直叫唤。深夜11点多钟,普外科主任孙家邦教授从家里被呼叫到神外监护病房。推海若到放射科照相,结果是肠梗阻。

  治疗肠梗阻,一般是下胃管和吃药。但是孙教授没给海若下胃管,他说,“太折腾,太遭罪。”但不下胃管可能最后导致开刀,对身体又是一个打击。他先用民间的方法喝香油来治疗。

  连着喝,海若实在喝不下去,苏正大夫直着急就敲边鼓,“这么好的东西你竟然都不吃。”海若说,“好东西应该与好朋友分享。”结果苏大夫捏着鼻子也喝了香油,回去后直闹肚子。香油一连喝了三天,后来孙教授给改成了石蜡油,无色无味,就容易喝下去。10月28日,肠梗阻就完全缓解了。孙教授格外夸奖刘海若的生命力。

  他说,“原先在海若腹腔能摸到一个饭碗大小的血肿,现在看来已经完全被吸收了。”孙教授从普外科的角度认为,海若出事的小镇的医院对病人大出血时采取的措施是很先进的。肝破裂的情况下找出血点止血很困难,往往会贻误病人的生命。而在英国一个基层医院,能够在破裂的肝周围塞紧压住,用一个网兜住,先保住生命。

  这个急救观点在大医院开放的医生中是被广泛接受的。而这个方法在中国的教科书上没有。所以英国基层医院的腹部外科医生的知识水平是比较高的。三天后在伦敦打开腹部,肝脏已经长好了,不用修补。这种办法已经出现在去年美国出版的《克氏外科学》,国内也有医生在用这种办法。

  外科的工作是保证营养,平衡电解质。6月8日,孙教授参加了海若的院内会诊,提出加强病人营养,预防并发症。发现海若插了两个胃管,有人提出可以拔掉一个。孙教授则认为,英国医生有他们的道理,大夫不能总是相信经验而不对新的科学知识没有了解。他发动学生上网、查资料,结果证实,这样的病人胃是麻痹的,易吐,所以下到小肠的管子为输送营养,下在胃里的管子为防止呕吐。所以两根管子一根也不能动。营养与体质是身体恢复的基础。

  苏正医生对海若的生命力也是备加赞赏。海若的第一次脑疝估计持续了10个小时,一般人超过两个小时就很难抢救过来,而她居然又活过来。又发生第二次脑疝,一般人99%没希望,海若在没有使用脱水药的情况下又挺过来。海若的复合伤,胸椎后突厉害,锥体后缘紧贴在脊髓前缘,而脊髓只有一个手指宽,再往后压就会出现截瘫。而一个月以后海若被固定在高分子托内经受飞行的颠簸,居然没有加重损伤。陈秉良教授对海若再次经受住三次高烧的打击的顽强生命力也是备加感叹:体质好。年轻,就是本钱。

  生命的尊严

  刘海若不是普通的病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的命运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也得到了最融洽的医学力量的救助。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伍沪生评价说,我们在海若救治过程中,看到的是“以人为本”的医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史教研室教师甄诚博士则认为,医学处理人与病要显示出学科的特殊性。医学是自然科学中最人文性的,又是人文科学中最具科学性的,所以医学技术领域内的多种知识的大综合和人文关怀,造就了刘海若治疗的好结果。

  权威人士认为:实际上,以王忠诚为首的中国神经外科能够走向世界,靠的就是团队精神和多科协作。是神外二级学科的协作,也是其他临床学科协作的结果,贯穿着医学整体思维的观念。刘海若的救治,也是各学科团结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集中体现。既有神经外科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合作,又有中西两大医学体系的合作,又有医疗和护理的合作,不仅体现了高超的医术,而且展示了高尚的道德和人文关怀。

  这些,大概就是海若神奇康复的秘密吧!

  然而刘海若现象也让我们思考,医学怎样做才能惠及我们所有的病人,从而实现医学的爱的承诺,永不放弃生命的尊严?

  凌锋说:感谢海若,祝福海若。的确医护人员从救治海若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在神经外科,丹护士长们已经把“呼唤式护理”体现在其他的病人身上,苏正大夫们把刘海若的治疗措施也开始用在普通病人身上。

  打破专科门户之见,互相踢皮球的习惯,敞开胸怀接纳别的建议,医学才有未来,病人才能受到最高尊重。这是很多参与治疗医生的共同感受。

  孙家邦教授说,病人来了,医生不要轻易下结论,要边治边摸索,不断完善不断学习。每一个病人都是全院所有医生的事,各科都要主动给予治疗,所以我说协助不如叫“协劳”,协作劳动。这种精神不但在北京、在中国,在全世界都该这样,中国医务界要特别提倡这种协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人类生命的最高尊重。

  救治刘海若的宣武医院主要专家

  神经外科主任凌锋

  普外科主任孙家邦

  神经康复科主任王茂斌

  内科主任陈秉良

  高压氧科主任王素珍

  作者:郭小景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叶晓刚
相关专题: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