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云浮十一月五日电 题:从“阿狗阿猫”到“阿财阿强”——广东罗定村民名字变化折射中国乡村变迁作者 黄耀辉
过去不识字,广东罗定市新榕镇新东村委会的三下屋村村民的名字大多叫“阿狗阿猫”。如今,这里的村民生活日渐富裕,名字也开始与现代化“接轨”。
该村一百四十多口人,大部分姓温,属同一个祖系。这里地处偏僻,过去交通闭塞,经济贫困,填饱肚子是最头痛的问题,村里上点年纪的人几乎都是文盲,连村子的名字“三下屋”也是“就地取材”,因当时全村只有三座土坯房而得名。村民当然不会给孩子起那些附庸风雅的好听名字。
据村里人讲,全村六十岁以上的人中,除了一个退休教师是高中毕业,其余的都没有正式上过学。父辈们在给儿女起名字时,只能用一些“咿呀学语”的基本发音。
现在村中最大年纪的一位七十多岁男子的名字,是一个语气助词“呀”,和姓连起来叫“温呀”。全村一共有五个“呀”,其他男人的名字也多是在“呀”字前后简单地加上一个字,叫“呀头”、“大呀”、“二呀”什么的。
给女孩起名则多叫“妹”。为了将此“妹”与彼“妹”区别,就在“妹”字前面冠以一、二、三的序数词,所以,该村有不少女子叫“大妹”、“二妹”、“三妹”,像一个远古部落成员的名字。
不少村民用农作物或畜牲的称谓给孩子起名字。比较直接的名字有“秤谷”、“秤狗”、“秤猫”。有的则在自己子女名字后加上这些词作后缀,如叫“土生”的,后面加“狗”叫“土生狗”,“深”后面加“狗”叫“深狗”,“凤”后面加个“猫”成为“凤猫”,“呀”后面加个“鸡”叫“呀鸡”,“灶”后面加一个字叫“灶鸡”。有的还将五谷六畜的名加在人名之前,如“继”叫“大牛继”,“四”叫“猪仔四”。
更有甚者,名字是见景生情顺手抓来的,比如怀孕的母亲正在山上割草时,累得满头大汗,孩子突然降生,母亲就干脆给孩子起名叫“大汗”。
“阿猫阿狗”是村中老一辈人的代名词。如今,村里新一代的年轻人则多叫“志杰志豪”、“阿财阿强”、“立韬立智”,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外出打工,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扫盲后识字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可爱,事业有成,村里的“美嫦”、“雅嫦”、“贤嫦”、“长成”,名字里大多数有“强”、“财”、“成”、“就”等字;一些年轻人外出见了世面后突然“觉悟”了,嫌原来的名字难听后自己改的,比如原来的“称谷”现在变成了“汉才”,还有根据自己的温姓,改成听起来给人温馨恬和感觉的“温和”、“温暖”姐妹俩;跟名人或身边有成就人的名字学也是时尚,沾点“灵气”、“才气”,比如香港有个影视明星“温碧霞”,村里就有女孩起名“温碧嫦”。几年前村里有个“温淼森”考上了大学,村里立刻就有人从“温狗仔”改名“温淼辉”,希望自己也能跟着“淼森”哥迈进大学校门。
名字的变化是下三屋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现在村里修通了公路,架起了水泥桥,许多人家还盖起了漂亮的楼房,用上了电视、电话,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村里的适龄儿童都背起书包,接受了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