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4日电 如今,城市生活垃圾数量惊人,而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还十分薄弱,导致许多可再生利用的垃圾被混淆投放,难以进一步回收和利用。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哈尔滨市城区日产生活垃圾约3500吨,其中三分之一可再生利用,但是现实却远未达标。果皮、塑料瓶、废电池……一张张分类标贴虽然直观醒目,一件件废弃物却依旧被信手抛掷。
来自环卫部门的信息证实:分类垃圾桶收上来的垃圾需要环卫工人重新分拣。市民垃圾分类意识的薄弱,已成为阻碍此项工作推进的瓶颈。
资源化是方向
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分类收集可大幅度减少垃圾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进行资源再利用。目前,哈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是填埋,垃圾中一些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被白白浪费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垃圾处理无论是采取填埋、焚烧还是堆肥的方式,都离不开前期的分类工作,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上海、广州等一些人口密度高,垃圾热值较高的城市,已把垃圾焚烧发电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首选。
环卫部门介绍,国外垃圾分类很细,家具、电器、玻璃等废旧物品分别送往不同的垃圾场处理。而哈市只有一个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由于配套设施和资金的缺乏,垃圾分类处理还没有实质性进展。资金问题一直是垃圾分类收集的“绊马索”。哈市城管局业务科科长告诉记者:一个分类垃圾桶造价500多元,是普通垃圾箱的两倍,如果在全市街头推广使用,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由于财力有限,哈市现有的垃圾处理场尚无力配备分选和回收设施。
环卫部门为市民开列了一份惊人的清单:垃圾分类收集后,每利用1吨废纸,可造纸0.8吨,相当于节约木材4立方米或少砍伐树龄为30年的树木20棵;每利用1吨废铁,可提炼钢0.9吨,相当于节约矿石3吨;1吨废塑料再利用可制造0.7吨汽油……
呼唤立法
几年前,哈市环卫处就开始试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但由于资金、技术、居民意识薄弱等种种原因收效甚微。3月29日,在环保意识较强的居委会倡议下,道里区怡园社区开始了垃圾分类。虽然没有正规的分类桶,但3个简陋的回收纸箱还是让人们看到了分类的希望。但在实际操作中,缺少相应的立法,垃圾分类对居民来说纯属自愿行为。据了解,现在认为垃圾分类是“自找麻烦”的居民仍占多数。
道里区城管局一位负责人说,人们已经习惯了垃圾就是倒出去了事,自会有人去收。要让垃圾分类顺利过居民这一关,除不断地教育宣传外,还应有相应的立法保障,要在居民中树立起倾倒垃圾必须分类的观念。
在行将到来的这场“垃圾革命”面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疾呼通过立法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尽管困难重重,但垃圾分类始终是垃圾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相信全面推广实施的那一天已距我们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