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8日电 20集电视剧版《家春秋》正在紧张的剧本改编中。据北京晨报报道,近日,该剧总策划、著名学者余秋雨,青年编剧家闫刚和汪海林以及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副社长马中骏开了一次长时间的圆桌会议,就改编的方向、目标和宗旨做了充分的研讨,最终确立了剧本的基本面貌。巴老的女儿、《收获》杂志副主编李小林向会议表达了巴老的意见。
<
巴金提出改编宗旨
坏人别太坏
觉新要活着
巴金先生由于身体原因没有参加讨论会,但他事先委托女儿李小林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被大家一致认作改编的根本宗旨。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副社长马中骏说:“巴老的精神是不刻画坏人,这一点曹禺先生将冯乐山写得太坏了。《家》中的父亲、冯乐山在当时都是成都很出色的人物,他们身上的‘坏’来自于那个时代、历史,并非自身的问题。如果这个剧中有明显的坏人格调就低了。冯乐山及孩子的叔叔们,过着一种好像‘花天酒地’的生活,其实也是顺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代表了新的生活方式。”余秋雨说:“巴老原著中的觉新最终死了,但他现在认为觉新不应该死。剧中悲剧的全部责任在他一个人身上。最应该死的人没有死,悲剧更浓重。过去巴老将希望寄托在觉慧和鸣凤身上,但现在,我们要回到巴老最终的感情寄托——觉新身上。”
余秋雨提出操作原则
要有时代感
情节可大改
余秋雨作为总策划,对剧本提出了操作原则。他说:“电视剧要充分体现时代感,不是紧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要让现代人理解他们当时的行为,让观众跟着投入。原著中的经典感要充分,音乐、背景、片头片尾要看出是大作品。情节可以做比较大的改动。原著中巴老抒情性的语言很多,不适于电视剧,所以要增加内容,这一点可以借鉴曹禺改编的方法。但是,不能偏离主线,不要有太多的编造,要顺着原著的情节。”
编剧提出改编设想
挖原著细节
留经典场面
编剧闫刚和汪海林说,他们不会增加新的东西,但是要在原著中挖掘出细节,特别要给观众留下几个经典场面。
>>经典之一:鸣凤之死还是投湖
鸣凤之死是全剧悲剧的所在,是话剧的经典场面,曹禺写这里是花了工夫的。舞台上是剪影,觉慧没有打开窗户,给观众一个特别的悬念,鸣凤在窗子上用手指顺着觉慧的剪影描,然后就去投湖自尽了。当年电影中的张瑞芳也是用手指把窗上的剪影描了一遍。电视剧要给人为之一震的感觉,和舞台上不同,可以非常细微地将这个场面表达出来。鸣凤失魂落魄地来找觉慧,当时她的话是急躁的,但她又不能与觉慧讲清楚。觉慧见到鸣凤再三吞吐,说:“鸣凤我很喜欢你,但是我还要办杂志,你总是问我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我很忙,你过两天再来吧。”鸣凤知道要将她嫁到冯家去后,如雷轰顶。她又来到觉慧窗下,看到觉慧的剪影。因为这段在电影中太经典,所以我们不能动摇:白纸糊的窗,煤油灯打过来留在窗上一个非常清晰的觉慧的剪影。鸣凤在门口叫,觉慧站直身想开窗,但还是没有开窗,说:“明天上午我一定找你。一定,一定。”这时鸣凤对着窗子给了一个亲吻。
>>经典之二:瑞珏和梅表姐交心
《家》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几个人物,除了三个男孩子,便是瑞珏与梅表姐。不要拿梅和瑞珏做孰好孰坏的比较,更不要进入三角恋爱的关系。巴老厉害的就是把瑞珏写好了。对觉新来说,梅是彼岸世界的,他和梅讲话有点自言自语,有点像和自己讲话。而觉新的生活是在此岸,生活就是瑞珏。瑞珏是真实的婚姻、真实的日子。
曹禺把瑞珏和梅的第一次对话写得很好。瑞珏跟梅讲:“我要走了!我们都错了!”梅没想到,所以她问了几个问题:“你舍得了他吗?”瑞珏说:“舍得。”梅问:“他舍得你吗?”瑞珏要为他心爱的人担保,想想:“舍得。”梅:“你舍得你的孩子吗?”这个问题更严重了,瑞珏过一会儿:“舍得。”梅问:“孩子舍得你吗?”瑞珏嚎啕大哭。曹禺很厉害,梅的性格全在里面,平平静静中写好了两个女人。瑞珏嚎啕大哭之后,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很震撼人的场面。所以我们一定会把这段加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