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这个数字与绿创环保总裁姜鹏明似乎特别有缘。
50年来,从热衷文艺创作到钻研自然科学再到搏击商海,他走过了人生的三部曲;形象好、管理好、业绩好,是他给企业确定的“三好”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在企业里发起了不会结束的三大“战役”。
有趣的是,甚至在他的衬衣口袋上也经常是插着3支笔,仿佛是分别用来书写他所钟爱的文艺、科学与商海这三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姜鹏明对自己或是自发或是自觉,但每一次都勇敢而果断的扬弃,以及随后对自我成功的超越。而这一过程在辩证法中表现出来的数字也是“3”,恰恰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循环。
演绎人生变奏
姜鹏明这一代人生长在多事之秋。用他自己的话说,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大事,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赶上了--生在抗美援朝时期,长在学雷锋年代,长身体时赶上自然灾害,后来则是改革开放、出国留学和回国创业的浪潮。这代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而他的心态就是要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奋力站在潮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他选择了不同的方式。
2002年一个夏日午后,在中关村简单而整洁的办公室里,姜鹏明讲起小时侯吃“康复丸”的事情,已到知天命之年的姜鹏明又现出孩提时代的顽皮。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很多人浮肿,当医生的姑姑就用稍微有点营养的东西作成药品“康复丸”给病人吃。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有时也能得到一些,就迫不及待地抓着往嘴里塞。但就是在那个到街上拣人家卖剩下的菜叶、在大食堂吃黑糊糊“代食”的时期,小小的姜鹏明就开始用文学表达他的精神世界,并由此改变了他的生活。
也许是本性使然,姜鹏明从不满足于纸上谈兵。在文艺队自编自演了一个关于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号召的小话剧后,他决定将剧本变成现实,不顾家里的反对独自跑到草原上放马。
忆及那几年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与艰苦的体力劳动为伴的经历,姜鹏明丝毫没有流露出对当初选择的后悔。他笑着说:“这几年,我经历了在物质和精神上最严峻的考验。
“有了这碗酒垫底,以后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我一直在讲,我们现在搞民营企业,所有人都要先下地狱。能走出地狱的是少数,能走进天堂的更是少数。没有这碗酒垫底,我不可能走出地狱。”
难以琢磨的命运有时也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对文学的热爱和身体力行促使姜鹏明来到农村。几年后,又是在文艺上的活跃表现和才华,成了他回归城市的直接原因。
恢复高考第一年的一天,姜鹏明正在场院上收麦子,得到消息说,有关部门要推荐他考大学,因为人们反映他文学底子不错、写了不少作品、在当地小有影响。于是,他以初中一年级的学历加上7天的集中辅导和复习,考了当地的第一名。但是阴错阳差,从小热衷文学的姜鹏明这时候却与自己的第一个梦想擦肩而过,来到清华大学学起了从未听说过的流体力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和理工院校浓厚的实证主义精神对年轻的姜鹏明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工厂实习中,他形成了大学生应当到中小企业创业的最初想法。他认为,毕业后,更多的人应到中小企业去,因为今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中小企业的推动。虽然这在当时显然不是主流声音,但他的想法却从未动摇过。
清华大学的5年学习生活成为姜鹏明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分水岭,由此进入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开始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继而确定了他以后人生的基本方向。如果说走进水木清华是冥冥之中命运之神对姜鹏明的眷顾,那么走出清华后,命运已经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了。
儿子出生的那一年,姜鹏明考入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并成为中国第一批安全工学硕士。而他研究的方向与成果已成为现在自己所在企业中的一项核心技术。
不久,他又作为教育部和欧共体共同培养的学者之一赴英国留学。学习期间,他认为没有必要花很长时间研究别人都做了什么,而是找到别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很快搞出了设计方案,利用国外优越的实验条件,使项目取得了突破。
他把国外改进坦克发动机以大幅增加其功率的技术,运用到了普通的汽车发动机的改进上,从而提高动力,节约燃料。千百辆汽车节省的燃料加起来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对环境的保护更是意义非常。当时英国一家跨国公司已经花了很多钱研究这个项目,而他这个留英不到1年,连博士论文还没有做完的中国人就另辟蹊径,在世界权威杂志上发表了科研成果,很多人对此都很吃惊。很快,一些大公司就找上门来,许下包括4万英镑年薪等在内的诱人承诺。但是,一个在姜鹏明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促使他拒绝了这些诱惑,最终带着技术回到了中国。
那段时间,留学生们的思想非常活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到底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在海外知识分子中引起激烈讨论。一次,姜鹏明在某权威报纸上看到一篇很长的文章,大意是说世界市场资源已被瓜分完毕,中国没什么机会了,只能靠出卖廉价劳动力。而廉价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是永远跟不上别人的。这篇文章给姜鹏明内心造成很大的冲击。他坚定地认为,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的每一次进步都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重新洗牌的机会。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何谈没有机会了?虽然当时国内经济环境还不太宽松,回国的留学生也不多,但在国外给洋人打工或是纸上谈兵,都不能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更解决不了中华民族的根本问题。1992年,姜鹏明下决心回国。
回国后,原来所在学校开出了三个自认为姜鹏明不可能拒绝的条件:校方成立一个专门的环境中心,聘请他当副主任;破格提拔为正教授;分一套两居室。出乎校方意外的是,姜鹏明对如此丰厚的许诺还是说了“NO”。
姜鹏明敏锐地感觉到,受制于当时的教育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的科研活动常常脱离市场需要,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阻力很大。学校办的企业也无法解决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问题,因为产学研各有各的利益,缺乏一个强大的力量统一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他决定脱离教学科研系统,自己搞企业,并断绝自己的后路,将档案拿到了人才交流中心。
姜鹏明后来自己总结说:“我人生中有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是搞文艺创作,第二次是搞自然科学,第三次是办企业。这些反差都很大。应当说当时写剧本是很偶然的,年轻人爱学习,钻进封存的书库中,被莎士比亚的伟大人文力量所震憾。觉得写剧本还是很现实的,关键是它能实践。也许现在看来很幼稚,但当时却认为没有一个剧本写了以后会束之高阁,总会想方设法把它们排演出来。
“这对我后来的道路有很大影响。有些搞自然科学的人写完论文就放在那里等着评职称,根本不转化为生产力,这种做法我无法忍受。就像那时候写了很多作品,无论大小、体裁,写了就要演出,看看观众反映如何,并在这个过程中改进自己的工作。虽然当时这也是一种有些无奈的选择,但我的原则是不管什么机会、什么事情,只要做就把它做好!”
追求最佳商业模式
但事事做到最好又谈何容易。进入人生第三个阶段后,姜鹏明就遭遇种种坎坷。不过,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有了下乡那碗酒垫底,以后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他不仅从坎坷中成功地走了出来,还摸索出发展民营企业的一套心得。
其一是在所有制问题上,产权必须明晰。在中关村流行的四自原则“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组合”中,没有强调明晰产权。这很可能会为企业及其经营者日后的发展埋下致命的隐患。
回顾自己在这方面的“滑铁卢事件”,姜鹏明自嘲:“就象奶妈抱孩子,时间一长就当成自己的了,根本不记得孩子其实是别人的。”痛定思痛,他总结出一点:创业时期的高科技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不能分离,创业者必须是经营者。
其二是在企业竞争力问题上,商业模式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姜鹏明认为,好的产品还要有好的商业模式,否则很容易失败。而所谓商业模式,无非是你怎么去赚钱、靠什么去赚钱。
绿创搞净化器技术起步不是最早的,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全面的。可是,那些比绿创起步早、规模大、实力强的研究开发单位现在基本都销声匿迹了,没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姜鹏明指出,关键就是它们的商业模式没搞对。
最初研发净化器的时候,国内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国外的品牌也没有登陆中国。
因此,有些人误以为只要有技术就可以打入这个市场。但是姜鹏明却并没有把技术视为商海制胜的唯一因素。在这个阶段,他和他的合作者们除了发展技术,还做了更多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市场的需求并据此调整自己的研发方向。
等到中国的净化器市场渐渐形成的时候,国外的技术和跨国公司也开始将触角伸向这里。但国内一些有技术、有生产能力的研究单位或公司固步自封,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优势反而成了阻碍它们发展的包袱。它们往往自恃于此,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品牌事实上还很难与国外名牌抗争,并且还得不到客户的承认。
习惯于用“转战”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商海沉浮的姜鹏明,显然还对那时候市场形势的严峻记忆犹新。他说:“我们主要的目标客户,如上海大众、一汽大众,这些汽车厂家几乎都有国际品牌的背景,有些就是直接配套组装国外的净化器。如果没有品牌,那你连敲门砖都没有,人家谈都不跟你谈。所以,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原来生产净化器的企业倒闭了。”
谈到自己“幸存”下来的经验,姜鹏明总结为以市场为导向,不背技术包袱。他说:“我们自己也有技术,我在美国、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专利,但我从来不背这个包袱。我当时是国外某品牌在中国地区的代理。有人对我这种做法很不理解,觉得我们已经搞了十几年,现在核心部件却不坚持自己的东西。而我对自己的选择却始终很有信心,因为我知道当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品牌。
“我虽然用了别人的品牌,它进入了我们的市场,但我销售的是整个产品。打个比方吧,就像生产电视机,虽然显像管是SONY的,但整个电视机是我绿创的。客户买电视机时最终认的还是绿创这个牌子。等到我的品牌完全铺开,再来发展自己的技术,到时候我生产多少出去多少。归根结底一句话,商业模式、技术开发绝不能从自我出发,一定要从市场出发。”
除了商业模式,姜鹏明把核心层对市场变化敏锐的把握、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的品格也列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什么选择环保产业的问题上,姜鹏明坦率地说:“从英国回来后,我在办企业上其实有很多选择,包括互联网、通讯、生物医药等行业,但我还是选择了环保产业,就是相信环境保护是一项永恒的事业。我学的是环境科学,又是国家第一批安全工学硕士。马克思讲过,人有三方面的需求:生存、享受和发展。环境既是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又是发展需求,所以有永恒的意义。环境保护又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在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的今天,多数商品出现需求不足,唯独清洁的环境是供给不足。
“在英国时,看到那里天蓝地绿,每一寸土地都精心修整过,。我就想,中国在发展,老百姓同样需要清洁的环境,需要有识之士脚踏实地地去做这件事。”
如今,由绿创科技民营资本控股,清华紫光、北新建材等著名企业投资创立的北京绿创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连年翻番,成为同行业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企业之一。绿创自发投资兴建并于近期投入使用的绿创昌平生产基地是中国目前最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环保生产基地之一。多年来,绿创一直由国务院发展中心企业家调查系统重点跟踪调研。企业改制时,清华紫光、北新建材等著名企业认可了绿创30%的无形资产。
绿创已经为中国许多省、市完成了数百项环保工程。在工业与民用水污染控制,工业粉尘与工业废气污染控制,噪声与振动污染控制,尤其是汽车排放污染治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从首都机场到京开高速隔声屏,从长安街高档建筑到机动车尾气治理,绿创足迹撒遍京城。
用知识和毅力打造成功
与谈论绿创时如数家珍的自豪感相比,对于自己的成功之道,姜鹏明的言辞却显得十分谨慎。低头思考片刻后,他终于说:“我唯一可以承认的优点,就是我的毅力。”
小时侯,父亲花1毛4分钱给姜鹏明买了一支笛子。绿色的笛子、清脆的声音,在楼里的小朋友们中间刮起一阵不小的流行风。一时间,学吹笛子成了几十个小朋友的爱好。不过,久而久之,最后坚持下来达到独奏水平的却只有姜鹏明一个人。
这种根植于心灵深处的特征,在岁月的磨练中变得越来越坚韧。
在英国留学时,姜鹏明用2个月时间读完导师让他用2年时间学习的资料,从中找出尚未解决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在撰写英文的博士学位论文时,文章的80%都写完了,计算机却感染病毒,文件全部丢失。他三天三夜不休息,凭记忆将论文恢复出来,却从此落下了腰病。
研究开发汽车净化器时,无论是在备战北京亚运会期间政府支持鼓励这一项目而群雄蜂起的阶段,还是在第一次申奥失败后对这一项目的支持进入低谷而很多人纷纷放弃的阶段,姜鹏明和他率领的团队都在坚持。国内市场暂时没有了,他们就到国外去练兵;等到国内市场启动后他们再转战回来时,技术也已经发展成熟了,在中国和美国都有了专利。
姜鹏明说,现在他教育儿子时只有一条: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要有毅力,做就要做好。
对儿子如此,对他的另一个“孩子”--绿创,姜鹏明则努力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企业文化。
完成两个博士论文的姜鹏明戏言自己受教育的时间太长了。但是,在办企业的过程中,他从未感到会有什么是学过而用不上的东西,只有知识和能力不够用的时候。
因此,尽管在科研和经营企业之外,姜鹏明已经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他还是在双休日挤出至少一天的时间用来安排学习。每个月还要参加国务院发展中心组织的中国卓越企业家学习俱乐部的活动。通过这个渠道,他可以了解到有关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向,并对一些重要经济问题深入研讨。
姜鹏明坦言:“刚到俱乐部的时候,我几乎没有发言权。我不是学经济出身的,面对的却除了大企业的老总就是知名的经济学家。我在那里一边学习、一边成长。每次回来后还给公司的高层人员讲讲情况。现在,俱乐部里的朋友们在讨论时也愿意听听我的意见,我们公司也渐渐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气氛。”
对终身学习的重视,源自姜鹏明对“知识创造财富”命题的深刻认同与独到见解。
而他自己成功的创业经历,可以说,就是支撑这一命题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案例。
在姜鹏明的理解中,知识转化为财富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作为产品能销售出去,一个是作为股权能得到其他股东的认可。在姜鹏明和他的伙伴们创业之初,把电视机等等都算上才凑了十几万块钱。发展到现在拥有这么多股份,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无形资产被承认的结果。
在这方面有两件事令姜鹏明颇为自豪,一件是组建集团时,因为不想把盘子做得太大,他甚至是花了2、3个月的时间才协调好怎样让有的股东少投些钱;另一件是清华紫光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在它以现金投入绿创的同时却承认了绿创2000多万的无形资产的入股。
姜鹏明欣慰地表示,绿创不负众望,从成立到现在,产品利润率几乎都在60%左右。股东满意、用户满意、自己也满意,这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创造财富的过程。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先生则这样评价绿创:“绿创股份有4大优势:高科技、高成长性的双高优势;环保产业的行业优势;国内著名企业共同投资形成的企业信誉优势;大批优秀人才和后续科技产品的持续发展优势。难能可贵的是这4个优势集中在绿创一个企业之中。
动态平衡超越自我
姜鹏明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在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后,他仍保持“不油、不馁、不悔”的精神。他的经历证明,一个人可以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与此同时,姜鹏明对成功显然怀着很强的危机感。他以不断追求完美、追求卓越为信条,不断提醒自己,优势永远是相对的,优势也随时可能失去,必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需求,寻求最合理的企业布局。
谈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时,作为集团总裁和4个下辖公司的董事长,姜鹏明的回答可谓言简意赅。他说:“我在企业中的作用,就是不断地打破平衡,再建立新的平衡。”
在这一破一立之间,需要敏锐的眼光,需要准确的判断,更需要不满足现状的创造力和不拘泥于已有成就的勇气。对公司如此,对自己,姜鹏明也是如此。
在他的言谈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人物竟是哪吒。姜鹏明似乎很喜欢将自己比作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传说中的人物--超越自我,带着灵魂重生。
“在绿创之前,我还创办或经营过科华、华夏、绿川等企业,但由于当时政企不分开、投资市场不健全等因素,这些企业都过早地夭折了。在遭到几次重大挫折后,我痛定思痛,下决心创办自己的企业。在创业的路上,每一次的破灭和重生,我都如同重生的哪吒,把肉身留下,只带走灵魂--我的决心和技术。
“很多人担心,中国的环保产业起点低、规模小,技术水平、设备质量和国外差距都很大。但我认定,不参加奥运会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冠军。时势造英雄,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将造就国际化的企业。”
已把目光投向奥运环保的姜鹏明和绿创,如今正在为2006年实现成为国内领先的环保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姜鹏明将这个目标具体化为“三好”--品牌形象好,内部管理好,企业业绩好。为了做到“三好”,他在公司中发起了3场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战役。
姜鹏明透露,战役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大家对投资都很慎重的非理想投资时期,绿创的引资计划完全没受影响。最近,绿创决定吸收新的资金,不到1个月时间资金全部到位。
这说明绿创在投资方、在用户中信誉很好。另外,绿创已形成了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氛围。
他们正在热烈讨论国际上那些百年老店的成功之处;讨论为什么有的企业昙花一现,包括国内的很多企业,成长得很快,消失得也很快。它们的教训就是绿创的前车之鉴。
2002年初,中关村科技园区首届优秀企业家、优秀创业者评选活动揭晓,姜鹏明当选为十大优秀创业者之一。他的名字将与杨元庆、张兆东、柳传志、乔俊峰、王文京、段永基等人的名字一起,被镌刻在中关村创业文化碑墙上,以纪念他们为中关村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
听到这个消息,姜鹏明的反应很平静。也许,在荣誉凝固到墙上的那一瞬间,他的心已超越了那所代表的一切。
姜鹏明小资料
1952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7岁主动要求“上山下乡”,到解放军某部军马场放马;
21岁时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赴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修流体力学,毕业后进研究生班学习可压缩流体动力学与热力学;
30岁考入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小孔喷注消声器的气动热力学性质》;
34岁进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师从程昌圻研究车辆发动机污染控制技术,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汽车净化消声器设计原理及工业化生产》;
37岁创建北京市科华环境科学新技术公司,任总经理、法人代表;
38岁赴英国,就读于BATH大学机械工程系,用一年时间再获博士学位,论文《涡轮压气机可变几何增压器》;
40到45岁间先后在华夏海南开发建设经营公司、北京市绿川环境科学新技术公司、中外合资北京华夏华夏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担任要职;
45岁组建北京绿创环保集团,出任总裁至今。
获专利11项,其中两项在美国申报;
自己和自己的产品获多种奖项,包括北京十大青年科技奖、建国4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关村十大优秀创业者称号等;
所任职务还有美国西方环境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废气净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卓越企业家学习俱乐部终身会员、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北京市人民政府特约建议人,等等。(作者 张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