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11日消息:《了望》新闻周刊发表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李忠杰的文章《迎接十六大 以改革的精神把党的建设推向前进》。文章全文如下:
当代中国,是改革的中国;当代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改革事业的党。我们党不断推动着改革前进,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面向未来,我们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和“五三一”讲话中的要求,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
坚持在党的建设中贯穿改革的精神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改革开放的事业,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特别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我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领导改革的党,当然自身就应该是充满改革精神的党。这个改革精神,不仅应该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和事业,也同样应该贯穿于党的自身建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大力倡导改革的精神;在党的建设中,也逐步明确地提出了改革精神的问题,并大力加以倡导。
早在1989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我们在强调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也要认真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
1992年6月9日,在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现在历史条件变了,社会环境变了,党肩负的任务变了,因此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方式、方法,也必须相应地加以改变或改进。过去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应结合新的实际继续运用和发展,但光靠老经验老办法是不够的,必须有新的创造。”这个新的创造,包括在党建理论上要有新的建树,在实践上要鼓励大胆探索,努力在思想、作风、组织建设上寻找和创造新的办法,积累新的经验。
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指出:“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党的建设也遇到了许多复杂情况。”因此,“党必须善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又要进行新的创造,从实际出发改进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工作方式和方法。这样,我们的党就会更加团结,更富有蓬勃的朝气。”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方针中明确规定:“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并进行革新和创造,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
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讲到党的建设时,明确提出了“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的要求。1998年12月,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用改革的精神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广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本身就充分体现了改革的精神。在当年6月考察西北时,江泽民同志把创新范畴引入党的建设领域,提出了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三大创新的要求。2001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从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角度,提出:“全党同志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2002年的“五三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
就这样,一路前进,一路思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越来越明确地提出了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要求。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对于按“三个代表”要求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党的建设是与党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任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80多年来,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已经发展成为拥有6600多万党员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变化,向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建设,首先就要从这样两个重大的转变出发,认真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深藏于这些问题背后的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推进党的建设。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要适合于新的形势和特点,也就必然要坚持和体现改革的精神。
其次,党的建设应该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我们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自身建设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基本形式、基本方法、基本要求。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必须继承和弘扬。但是,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党的建设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不可能都有现成的答案。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老办法不适应、不够用的感觉。这就是老办法与新生活之间的差距。新情况要用新思路来对待,新问题要用新办法来解决。面对时代变化,正确的态度只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寻求新答案、探索新路子、试验新办法。在这过程中,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和可行的办法;同时,也要按照实践标准,对已经过时或不适应新条件的做法加以改革。因此,要使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就必须发扬改革的精神,勇于在党的建设领域进行改革的试验和探索,大胆破除旧的过时的东西,及时创造新的更好的东西。
再有,领导改革的党本身也应该进行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所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改革。改革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改革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最富有时代特征的精神之一。我们的改革,是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等各方面体制在内的全面的改革。党是改革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党要领导改革,党自身当然也要改革。一个安于现状、暮气沉沉、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党,是不可能担当起改革的重任的。只有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党,具有强烈的改革意愿和改革精神的党,才能始终走在改革的前列。党改革了,我们的社会才能改革。党前进了,我们的事业才能前进。党的事业的改革与党的建设的改革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具有改革的精神,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党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20多年来,近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思考在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总结我们党80多年建设经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总结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兴衰存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与时俱进,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适应时代变化,作出了新的发展,成为新世纪我们建党治国的纲领和指导思想。“三个代表”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改革的精神,是以改革的精神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推进党的建设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
提出并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建设起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毛泽东把这一世界政治史上罕见的壮举,豪迈地称之为“伟大的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考验。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由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几个方面组成、相辅相成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这个部署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有关党的建设的思想,更加突出地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工程来抓;更加科学地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其称之为“新”,明确地体现了它在党的建设各方面所作出的发展和推进。
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党中央正确处理“老祖宗”与“讲新话”的关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鲜明地高举起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坚持邓小平理论,继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作为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采取各种措施,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编辑出版了三卷《邓小平文选》,组织编写了一系列学习纲要。举办了四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专题研讨班,两期新进中委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研讨班。在全党连续掀起了多次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高潮。使邓小平理论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深入人心,并使这一理论不断向前推进。
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指出党的环境和地位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要把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党的建设所要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之一,要把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实现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创新,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强调党的领导是思想、政治和组织的领导;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处理好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又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提出和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并且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把党的执政方式进一步建立在法治的轨道上;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改进党的领导;把“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作为党委集体决策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稳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致力于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求领导干部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全面实施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对干部实行分类管理。改进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逐步推行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制度。改进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扩大干部交流的范围,重点加强党政一把手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公检法干部的易地交流。进行了干部任期制、聘任制和试用期制的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总体思路。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的重要思想,强调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意义,要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提出了教育是基础,监督是关键,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反腐败斗争新思路,确立了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格局。每年都查处一批腐败分子,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对“三乱”之类的不正之风也逐项进行了治理。根据社会经济生活的新变化,提出了进一步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思路,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彻底脱钩,中央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脱钩,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行政审批和财政管理制度,逐步开展离任干部审计,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在基层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江泽民同志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党委都要健全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责任制。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要求,首先就是针对基层组织建设而提出来的。在实践中对农村、国有企业、城市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抓点带面,不断推广新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要求。先后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党和国家机关、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条例。开辟了社区党建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新领域。
把制度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来抓。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制度建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这一思想,强调“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全面规划,精心设计,在民主集中制、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的培养和选拔等方面,进一步建立起科学的规章制度,形成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所要求的新机制、新规范。”十多年来的党建工作,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不断建立和完善党的各项制度。陆续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在制定和试行多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正式颁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以改革的精神把党的建设进一步推向前进
我们党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前进的步伐,但这不等于我们的改革就到位了、到头了。事实上,党的事业的改革还任重而道远,党的建设本身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现有的改革措施还是初步的,有些还停留在设想阶段、试验阶段。对某些问题,例如到底如何选拔真正优秀人才的问题,无论从思路上还是具体制度上,都要作进一步的反思。因此,党的改革的精神不仅不能减弱,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党坚持和弘扬改革的精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五三一”讲话突出强调改革的精神,并且以此来贯通党的建设,意味着我们在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方面应该有更大的作为,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迈出更大的步伐。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就要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出发,从国际联系日益紧密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改革的要求不是任何人主观臆想,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提出来的。所以,正视现实存在和提出的问题,是改革的第一个起点。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和梳理有待解决的问题。坚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切思想和行动都要随着实际生活向前发展,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上以不变应万变。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党的建设所遇到的问题,归根到底,要到实践中寻找答案,而不是从本本上寻找答案。要从实践中提炼原则,发展本本,而不是用原则去套实践,固守本本。近年来,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需要研究的课题,组织力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江泽民同志亲自到工厂、农村、城镇,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党的建设的很多思路、办法,都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就要按照实践标准、特别是“三个代表”的标准,检验和检查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是不是都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是不是都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有效的。时代潮流不断前进。新陈代谢,大浪淘沙,党的建设的各种制度、措施和方法,哪些要坚持,哪些要改革,都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用什么标准检验?归根到底,要看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对过去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我们当然要倍加珍惜。但对于不适应时代要求、不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东西,则要坚决通过改革兴利除弊。我们党是一个郑重的党,是一个对人民、对党自身、也是对历史负责的党。我们有充分的自信,也有足够的勇气,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党的成功与挫折、经验与教训,对待党所建立的各种制度、体制、政策和规范。有这样的态度和精神,我们就能始终充满蓬勃的朝气。事实上,这些年来的很多改革,都是随着思想认识的逐步提高和解放,随着“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和贯彻,而逐步提出和向前推进的。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就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把“创新”范畴引入党的建设,说明了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时代向前发展了,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以及各方面的制度、办法等等,当然都要及时跟进,及时更新。新制度、新办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要靠我们的实践,靠我们的探索、靠我们的改革、靠我们的创造去变成现实。改革的精神就是创造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唯有在创造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的办法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党的建设的一整套路子和政策才能越来越完善,我们党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规章等等,才能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走在时代的前列。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建设的发展和进步,与各方面的创新是分不开的。改革之路,实际上就是创新之路。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必须抓住重点,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机制。“三个代表”指明了建党治国的战略思路。深化对“三个代表”的认识和研究,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归根到底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代表机制,在代表与被代表之间形成一种紧密联系、相互制约、良性互动、科学运作的关系。把“三个代表”落到实处,不仅仅是要落实到思想上、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上,最重要的是落实到代表机制上。要通过改革,形成一套科学的代表机制以及相应的制度体制、程序规则,保证代表者能够始终代表被代表者的利益,能够按照被代表者的意愿作出科学决策,能够及时有效地受到被代表者的监督。
——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江泽民同志提出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怎样执政?用什么样的方式执政?是建立在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基础上的,也是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是否科学、深入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机制不顺、关系不顺的情况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改革的要求依然非常迫切。随着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还需要继续解决如党政关系、决策体制、领导方法等问题,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新的改进。
——进一步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党内民主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全党关心,全国人民也关心。但是,对于什么是民主、应该怎样发扬民主、在哪些地方发扬民主,我们的认识还不深刻,有的理解可能还有片面的地方。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该民主的地方可能还不够民主,不该民主的地方却滥用了“民主”。因此,要继续深化对民主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拓宽党内民主的渠道,并且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民主。
——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其关键是真正形成择优汰劣的机制。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引人注目。但所有这些改革的目的应该在于保证择优汰劣,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这是检验各种措施正确和有效与否的标准。然而,一些地方并没有能紧紧抓住择优汰劣四个字,虽然在程序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却不能保证择优汰劣的结果。不少单位实际上还是优的上不来,劣的(除非因腐败受到查处)下不去,平平庸庸的反而很容易得到提拔。结果使得一些干部越来越看重“关系”,琢磨“关系”。庸俗腐朽的“官场文化”大有风行之势。这种状况,如果不认真解决,其消极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所以,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抓住问题的症结,加大改革和调整的力度。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但一些时候以来,我们的不少干部对群众工作变得淡漠了,甚至不那么讲、不那么做群众工作了。因此,有必要重提并且强调党的群众工作。党的执政基础是广大群众,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全党必须加强对群众工作的关注,坚持深入群众,联系群众,采取措施加大群众工作的力度,不断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要通过在各种群众团体中建立和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首先是党的干部都要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还必须按改革的规律办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改革、推进改革。党的建设是一件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中的各种重大问题,既需要全党同志的积极努力,又要坚持集中和统一的领导。不能自行其是,一哄而起。党的建设的各种措施和办法,都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行。有的,还要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制定规章,再逐步推广。要注意防止出现思想上的片面性,不能刮风。如果不采取科学的态度,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反而影响党的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