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09月09日星期一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华人世界

弘扬为国兴学精神 新加坡举办陈嘉庚生平事迹展

2002年09月02日 14:21

  中新网香港9月2日消息:新加坡讯,“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这是已故新马杰出华社领袖陈嘉庚对金钱的看法。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位新加坡的先驱人物,以及弘扬他为国贡献,倾家兴学的无私精神,新加坡陈嘉庚基金将从7日起举办为期一周的“陈嘉庚生平事迹展”。

  据联合早报报道,展览会是纪念陈嘉庚基金成立20周年所展开的“今日陈嘉庚精神”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本地有史以来最大型的陈嘉庚展览。

  这项活动将在中华总商会的嘉庚堂举行。展场将被分成17个展区,其中包括:“出生与家庭”、“南来新加坡”、“倾资兴学”、“弘扬文化”、“战后中国之行”、“生荣死哀”、“陈嘉庚遗著”等。

  据报道,展览的重点是介绍陈嘉庚创办、资助多所学校的始末,陈嘉庚创业成就及创业精神,生活纪实,陈嘉庚领导南洋华侨对抗日运动的贡献以及陈嘉庚精神的传承。

  展览的每个展区都有其代表颜色,以更有力地衬托近200张珍贵的黑白图片。现场也将播放由陈嘉庚的侄儿陈共存(陈嘉庚基金董事,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提供的一段陈嘉庚在50年代讲演的录音片断。

  此外,展览筹委会也特别聘请了中国两位雕塑家用硅胶制成陈嘉庚60、70岁时的形象塑像。据了解,硅胶塑像与蜡像相比,更具质感,且耐热、耐寒。这座全身塑像将在近几日内运抵新加坡。

  展品中还有陈嘉庚晚年使用的一套旧桌椅的仿制品,以及一些衣物的仿制品,以展现他朴素生活的一个侧面;陈嘉庚1958年在厦门创建的华侨博物院的模型;他的遗著《南侨回忆录》,以及名人学者对陈嘉庚的评论或研究著作等。所有展品都配有浅白的中英文说明。

  据悉,除了这个“陈嘉庚生平事迹展”外,花费约50万新元筹办的“今日陈嘉庚精神”系列活动还包括了由华侨中学学生演出的史剧《陈嘉庚》、公开研讨会和盛大的千人宴。

  小资料: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在厦门市集美镇)。他在乡下的私塾受教育10年后,于17岁时南来新加坡,在父亲陈杞柏经营的“顺安号”米店帮忙。

  不过,米店在1903年倒闭,他靠手中仅存的7000多元,开始创建自己的企业。凭着坚强的性格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他先开办了黄梨罐头厂,后又投资橡胶业、米业、航运业和制造业等。到1925年,他的资产已达1200万元,雇佣员工一万多人,业务也已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创业的同时,陈嘉庚也积极推动教育工作。他提出“教育为立国之本,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的主张。

  在新加坡,从1907年到1947年,他创办或参与创办了道南学校(1907)、爱同学校(1912)、崇福女校(1915)、崇本学校(1915)、华侨中学(1918)、南洋华侨师范学校(1941,后在1947年改为南侨女中)。除了资助华文教育,他也关心英文学校的发展。他曾捐款3万元给英华学校做理化基金。

  在中国,从1913年到1920年,他在家乡创办了小学、中学以及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学校,这些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他又创办了著名的厦门大学。

  另外,陈嘉庚还在1923年创办了《南洋商报》。1946年,他在胡愈之、张楚琨和李铁民的协助下,创办了《南侨日报》。这两份报章的创立,对促进新加坡华社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陈嘉庚也不遗余力地推动慈善事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多方奔走,募捐救亡,支援抗战。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于北京病逝,享年87岁。其灵柩运回集美安葬。


 
编辑:秦欣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