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周时间以来,北京大学山鹰社5名学生雪山遇难事件,引起了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的极大关注。希夏邦马峰无情的冰雪,永远留住了那些年轻的生命。
造物主残酷的一面,再次令人感到世事无常、生命当惜。
与此同时,对于这5名学生登山行为的评价问题,也迅速成为舆论的焦点。
目前颇有市场的一种观点是,北大学生作为栋梁之才,理应以学业为主,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简而言之,拿自己的生命去进行这种冒险,多少有些不值。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他们的这种行为,充分体现了一种拼搏向上的“北大精神”。
毫无疑问,北大山鹰社的这次登山行动,有诸多需要总结之处,诸如媒体已经指出的登山时间的选择、登山设备的添置等等。
但在我们看来,这些问题显然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虽然技术非常重要,可它并不足以影响到对这次行为的根本评价。
那些试图将本次行动归结为几个学生的头脑发热和一时冲动的论断,恐怕不免主观臆想--山鹰社良好的日常训练,以及队伍中拥有多名国家一级、二级登山运动员的事实,便是明证。
至于说这一行为体现了一种拼搏向上、为校争光的精神,则似乎更值得警惕。
对于拥有太浓厚的传统积淀的中国人而言,民族、家国、社会等这些被过分强调的宏大话语,长期以来在无形中将本我、将个性自由的空间挤压得几近于无。
而事实上,正是这些宏大叙事极易将个人行为无限拔高,反而容易导致非理性,从而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在我们看来,我们更愿意把本次事件看作是一种纯粹的个人选择,一种自我认可的生活方式,一种在发自内心的召唤与追寻下的偶然事件,仅此而已。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生命的有限性致使我们在作任何选择的时候,都会备感珍惜。
曾几何时,个体生命惟革命理想主义马首是瞻,而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最为深刻的变化之一,便是个人选择的自由和社会价值的多元。
因此,已经成为基本共识的是:在生命的有限性面前,每个人都有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生命意义的自由。
你既可以选择终生在一个固定的窗口下守望、过一种谨小慎微的生活,也可以选择鹰击长空,响应那内心深处时时涌现的不灭的梦想与躁动。
对于个体来说,这两种选择并无高下之分,同样值得人们给予充分的尊重。
与自由选择相伴随的,是对自己选择后果的承担。
从人性和人的本能的角度来讲,诸如灾难、死亡之类,往往是人类刻意避免而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因而会用积累有年的理性态度和技术手段,尽量减少或延缓其发生的可能性。
但是,如同一名水手在每次航海之前,都会想到自己终有一天会化作海鸥一样,当这5名学子选择了雪山,选择了追逐梦想之后,他们显然都已经接受了发生最坏结局的可能。
所以,我们悲痛,但是,我们必须承担。
7月7日,当全国各地的考生坐进高考考场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心灵的选择”的作文题,一个登山者在暴风雪中援救了雪山遇难者,“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一个月后的8月7日,5名北大登山队员遇难雪山。高考作文题竟然一语成谶,灾难成为现实,同时也给所有活着的人们再一次“心灵的选择”。
不要再试图贬低或者拔高这一次实属平常的举动,如果硬要说它代表了“北大精神”的话,那么,它体现了一部分学者心目中的北大传统——那便是一种灵魂的自由选择,一种对个性解放的终极冲动和对灵魂高贵的不懈追寻与超越。
拭去遇难者亲人脸上无尽的眼泪,抚慰他们至痛的心灵,不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或亲人轻易从事未经充分准备的冒险。
但是,请尊重已经成年的他们自己的选择,正如尊重这5名学子的选择一样,不要用“值或不值”的言论,去惊扰那些已经高飞的灵魂,让他们在7000米的高山、在离天空、离自由最近的地方安息。
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活着的人——包括他们的队友、他们的家人——才能在精神上“互相搀扶”,“走出困境”,走出悲痛。
让留在雪峰上的5个灵魂安息吧,他们只是5个自由选择了而又能够担当的人!(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