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首页>>新闻大观>>文娱新闻>>新闻报道

《指环王》公映 媒体评析"魔法"为什么这样红

2002年04月11日 17:27

  今天是未演先红的《指环王》在北京公映的日子。这两年世界经济不景气,魔法题材的电影却很多,例如《指环王》、《古墓丽影》、《哈利·波特》等。尽管缺乏数据支持经济低迷与魔法电影流行之间的反比例关系,但我猜想其中一定有某种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魔法题材电影基本上就是这个套路:过去有某个牛人,把他的本领通过爱因斯坦的方程式,从能量转化为物质,比如一枚指环,或者一块神奇的石头;现在有一帮人去抢这个指环或者石头,抢夺成功的人可以重新把物质转化为能量。当然,所谓魔法,主要表现在物质重新转化为能量这个环节——人们倾向于认为可以不限次数地转化而物质本身并无损失——很明显这违背能量守恒定律。所以它是魔法。

  魔法首先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打包”心理:我们有过好时光,我们非常希望能够把这个好时光“打包”,等到日子不好过的时候重新打开,以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准。古代,有些人把金银埋在地下,就是想“打包”。由此形成寻宝文学,与魔法题材在主题上非常接近。但是今天我们知道,货币可能贬值,不动产可能缩水,股票更可能转瞬间变成什么都不是。因此,实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打包”原封不动地挪到明天享用。不安全感的普遍存在,源于对永恒失去信念。在这个时候,魔法题材就满足了人们期望存在永恒之物,并且可以随时拿出来使用的心理,尽管稍具科学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真有魔法存在。因此,魔法题材作品才会超越少儿文学范畴,成为成年人也乐于接受的娱乐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哈利·波特》的作者,恰恰是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创造了她的魔法世界。

  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代,人们怀念过去的好时光,可能会倾向于从魔法题材中寻求心理慰藉。当然这只是猜测,但也有相似的例子可供求证。上个世纪30年代,好莱坞拍摄了一批场景奢华的电影,好让经济萧条时期的人们暂时躲进梦幻世界。这是有定论的。但是与魔法题材相比,奢华的场景缺乏必要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无法满足人们的历史感。魔法题材可以弥补这方面的遗憾:影片主要表现争夺魔法的过程,无疑这是一个苦难的过程,恰好可以与现时的经济不景气相对应;既然最后总是好人得到魔法,也可以理解为经济形势必将好转——你看,好日子终于又回来了。我认为这种观赏心理是合理的。

  但魔法又不完全等同于“打包”。我们知道,一枚电池也是“打包”,它与魔法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能够跨越时间保持品质(当然时间不能太长);能够释放出预期的能量,等等。但电池的确不是魔法,一是因为它的非稀缺性;二是因为能够释放的能量很有限;三是无法保持上千年的有效期。如果能满足这3个条件,那么电影里的神仙、大侠们争夺的就将是一枚电池。这个思路,我想有助于理解所谓魔法的本质。

  此外,魔法由于对物理定律提出挑战,例如我前边提到的它打破能量守恒定律,例如它所能实现的种种奇迹,实际上也隐含了对现行社会秩序的挑战——在它所具有的威力面前,一切“正常秩序”都将失去意义。因此,魔法题材必然会受到那些对现行秩序不那么满意的人的欢迎,特别是遭逢经济低迷的年代。

  这也许是魔法题材风行背后的心理诉求。(中国青年报 李方)



相关报道:上海音像独家引进 《指环王》原声大碟同步上市
相关报道:《指环王》超前首映未违规 未获芳心受男士青睐
相关报道:图:影片《指环王:护戒使者》日前登陆中国
相关报道:英文版《指环王》北京首都影院超前上映
相关报道:《指环王》推出延长版DVD 增多30分钟内容

新闻大观>>文娱新闻>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