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
全国政协委员关注治理学术腐败问题 2002年03月05日 14:37 前不久曝光的北大博导王铭铭学术剽窃事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的2001年学术腐败案件,让学术腐败问题开始走出学术圈,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在刚刚开幕的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许多委员纷纷就学术道德建设和治理学术腐败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 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科研事业有很大发展,队伍的主流也是好的。但由于整个社会氛围的侵蚀,有关体制和规章的欠缺,一些人私欲膨胀,还有少数领导干部介入搞“权学交易”等原因,腐败之风在学术领域也蔓延滋长。江苏省政协原主席孙颔委员认为,学术腐败不仅直接阻碍科教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还将一代一代地影响青年学子,严重危害民族素质的提高。他指出,学术腐败的基本表现为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浮躁浮夸“三风”盛行,必须及早而有力地整治学术腐败。这既要靠教育、科研工作者自律,又得靠改革、完善有关体制和规章,还需要靠舆论导向和社会监督。我们必须崇尚科学道德,坚持严格的科学态度,发扬老一辈教育家、学者的优良传统。日前,中科院制定了院士的《自律准则》,清华大学也准备出台教师“十戒”,但愿能切实实施,起到垂范作用。 “在学术研究中,说错没有关系,那是水平问题;但剽窃、造假却是道德问题。这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燕瑾委员在谈到治理学术腐败问题时,言辞激切,“如果我们的学术都虚假、腐败了,何谈科教兴国?我们今后经济发展靠什么?人文精神靠什么?”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具体措施和制度,让所有学者能自觉树立责任意识。要在学术界营造一种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学术界、教育界成为国人的一块精神园地。张燕瑾委员特别强调学者的人格意识,他引述宋末元初学者谢叠山的话“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希望每个学者都能引以为座右铭。 让学术腐败成为“过街老鼠” 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刘光复委员提及学术腐败问题时,深有感触:“这和科技、教育界存在浮躁的风气有关。学术腐败现象不仅对学术界,而且对我们社会、国家都有很坏的影响,这对科教兴国、知识创新都是极为不利的。”刘光复委员认为,对学术腐败现象,最可怕的是一种无所谓的心态,以为“偷书不是偷而是窃”,这势必助长不良风气的蔓延。必须对之进行严肃处理,让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现象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学术界要积极倡导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形成健康的舆论环境和风气。他还特别强调,杜绝“权学交易”、“钱学交易”,领导干部要带头做起,率先垂范,不能搞双重甚至多重标准。惟其如此,学术腐败之风才有可能扭转。 同济大学教授江景波委员等5人联名提出提案:“健全相关法规,加大学术腐败惩处力度。”他们认为,学术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除了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外,也与相关法规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编辑制度不严等有关。委员们建议,要尽快建立专门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法规,或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专利法》中完善惩治学术腐败的内容,确保惩治学术腐败有法可依。同时,要着手完善和统一相关学术规范,包括论文著作写作规范、论文著作评审规范、课题立项规范、成果鉴定与评奖规范等。此外,还要组织人力,将已颁布的有关写作、编辑和出版的政策、法规和国家标准,参照国际同类手册,编制一部系统、严格、可操作的关于学术论著写作、审阅、发表和编辑、出版的技术性学术规范手册。 学术研究须坚持正确方向 北京大学日前已对王铭铭事件作出相关处理决定,并将把处理意见和王铭铭的书面检查在校内通报,展开讨论,以便从中吸取教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沙健孙认为,学校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是认真严肃的。事件本身是消极的,但通过吸取教训,会对北大文科建设有好处。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5日 作者:范绪锋)
|
|||||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