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广告服务 |
|
向太空要高级食品 中国大力发展航天生物技术 2002年01月06日 10:17 中新网北京1月6日消息:中国人要大举发展太空生物实验,向太空要更高级的食品。 据悉,今年航天工程界有两件意义深远的“小事”,一件是首家航天生物产业化基地落户京郊,另一件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航天集团联手成立国内第一个航天生物系。 上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大制药厂排着队将自己的生物实验品送上飞船,以期在太空中诞生奇迹。1997年,美国航天飞机上成功地改良了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使其药产量比地面品种增加了200%。而中国研究人员也在太空环境下生产出了成活率更高的双歧杆菌(被喻为肠道的“清道夫”)。1999年,中国科研人员还用“神舟号”飞船搭载一种名为Monascus的生物活性菌株在太空遨游了108圈,并成功分离出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疗效的有机复合体。 早在十年前,中国的航天育种也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有“中国空间诱变育种第一人”之称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蒋兴村研究员说,在太空失重环境里,许多动植物、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特征都会发生变化。正是通过对这些变异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利用航天生物技术已培育出了亩产提高50%以上的太空莲子、能抗旱的航天大豆以及航天番茄、航天水稻、航天小麦、航天棉花、航天灵芝等许多高产、高品质的新品种。 北京晨报报道说,中国航天集团所属的东方红航天生物技术公司专家介绍,该公司已在京郊建成国内第一个航天生物产业化基地——“东方红”航天生物产业化基地。利用科研优势将遨游太空的微生物、植物种子进行筛选培育,形成规模化生产。 据专家介绍,中国从1987年开始用卫星搭载微生物菌种和植物种子,先后送出500多种微生物和植物品种,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由于缺少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专业人才短缺目前已成为制约中国航天生物技术向产业化快速发展的瓶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联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北航生物工程系和航天生物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专门为中国航天生物技术培养急需人才,该系的成立是中国航天工程教学的又一创新。(薛晖)
|
|||||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