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
岛内知识界不满"台独"倾向 两岸关系有变数 2001年12月06日 10:26 本文系全文转载,仅供参考 十一月十六日至二十五日﹐我与其他三位在国际政治领域从事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大陆人士在台湾岛进行了饶有意义的学术访问。这对我个人几年来认真关注和思考台湾问题的现状和走向﹑希望海峡两岸能够和平地逐渐解决台湾问题的一名学者而言﹐是第一次能够亲眼目睹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真实﹐第一次有机会在台湾岛内与台湾学术界﹑政治和社会活动界以及其他领域的人士进行会晤和意见交流﹐从而增添了对任何真正可靠的研究和思考来说都必不可少的感性认识。 经济发展达较高水准 在访问期间﹐我得到了三方面的主要印象。首先﹐基于台湾各界长期的卓越努力﹐台湾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或者说取得了在东亚发展中地区范围内堪称一流或准一流的成就。我亲眼所见的一系列可称良好的现实图景﹐包括台湾的民众生活水平﹑社会基础设施状态﹑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程度﹑旅游资源开发状况和自然保护状况等等﹐都表明了这一点。尽管台湾近一两年来深受经济大不景气之苦﹐但在一个大陆学者看来(他自然主要是从对比的视角──与大陆自身已经达到的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对比──来观察)﹐上述良好的现实图景仍然是引人注目的。与此类似﹐作为在访问期间的一大所见所闻﹐争夺“立法院”议席和县市长职位的选战颇有政治的不成熟﹑甚至紊乱和“违规”之处(特别成问题的是在不少地方﹐刻意将“外省人”和“本地人”分割开来的所谓“族群政治”和实际上的帮派政治取代了应有的理性民主或开明民主政治。这方面印象尤深的所见之一﹐是离开台岛前一两天﹐看到《自由时报》刊登李登辉为他卵翼下的“台湾团结联盟”竞选“立委”搞的一则整版广告﹔在其中﹐这位以争取台独为己任的奸雄竟蓄意胡说“民主政治就是本土政治﹐民主政权就是本土政权。”)。然而尽管如此﹐“立委”和县市长经普选产生的事实本身﹐仍然反映了台湾地区人民在现代政治构建方面取得的成就﹐包括普通大众比较积极的政治参与及其相应的重要政治影响。考虑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政治文化背景﹐这应当说是值得赞许的。 比较良好的道德状况 其次﹐鉴于在改革开放和颇为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陆不少地区在不少方面相当突出地呈现出社会道德危机或“道德真空”问题﹐因而台湾民众总的来说比较良好的道德状况给人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当然仅仅出自“走马观花”﹐或者说出自短短十天时间内点点滴滴的随机感受﹐然而它仍然是相当显著和深切的。秩序井然的排队候车﹑公交车辆内多有保留的老弱病残专座﹑所到之处众多先前未曾谋面的新朋友的热情和坦诚﹑商店和旅馆服务人员优良的待客态度﹑各界人士值得赞扬的“工作伦理”和负责勤勉的工作态度……凡此种种平凡的所见﹐都使人觉得台湾先前多年的高速经济成长有一项可贵的长处﹐那就是它大致没有像大陆一些地方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不少方面可见可感的那样﹐与相当严重的道德蜕化或“道德真空”相伴随。其中的原因自然复杂﹐但无论如何这是值得借鉴的。 知识界不满“台独”倾向 第三﹐与台湾学术界和政治﹑社会活动界人士的多次座谈和交流使人感到﹐台湾的许多知识精英对两岸关系怀有良善的期待﹑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正常的不安﹐对岛内一部分人的“台独”倾向怀有显着的不满甚或愤慨。他们希望两岸保持和平并有效地缓解紧张﹐倾向于启动政治对话﹐批评陈水扁顽固和自欺欺人地否认“九二共识”﹐主张最终以某种方式实现两岸统一以前维持两岸俱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这一法律和政治存在的根本现状﹐期待更广泛的两岸经贸往来和文化﹑人员交流﹐指望大陆和台湾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框架内有远为发展的经济交往和互补﹐并且承认大陆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所有这些看来是台湾岛内很大部分(甚或多数)知识精英人士的基本共识。这同小部分“过激势力”容易使人造成的“最坏情况”想像大相径庭。 存有引发灾变的因素 就大陆方面来说﹐这第三方面的主要印象更进一步证实了我近年来的一贯主张﹐那就是从大战略的全局观念以及长远政治考虑统帅其余考虑这一头等重要的治国原则出发﹐在坚持“‘台独’意味着战争”的铁定决心的同时﹐本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根本心态﹐以诚恳待人的精神和灵活多样的行动来不懈地谋求“两岸各自良性成长中的良性互动”﹐怀抱历史性和战略性的耐心来对待和展望两岸关系﹐并且持审慎的长远乐观态度来谋求一个中国前提下台湾问题的最终和平解决。然而与此同时﹐还必须有大力推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紧迫感。 必须认识到﹐在台湾问题上仍然潜在地存有一些能够酿造或引发“灾变”的因素﹐或曰存有“过激势力”决定性地占据上风的某些可能性。为了实质性地减小甚或争取杜绝这样的可能性﹐很重要的是努力构建为两岸起码程度的互信和较多良性互动所必需的那种气氛﹑思维方式和有关机制。就较近期的未来而言﹐台湾执政者之承认“九二共识”无论如何是个应有的起点﹐同时也会是个便利的开端。 (自香港《大公报》,原题《访台印象和联想》,作者:香港大公报特约评论员时殷弘,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
|||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