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
北京强制戒毒所对外国记者开禁 2001年11月16日 11:11
声明:本版文章之版权属于原作者及原刊载媒体,如转载请与原刊载媒体联系,谢谢合作。 北京市政府昨天打开了一扇从来没欢迎过外国记者的门——北京市公安局的强制戒毒所。 六七十名各国驻华记者蜂拥报名参观。理由无他,稀罕。那是北京唯一的强制戒毒所。 外国记者几乎都往戒毒所去了,让同样在上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无辜遭了殃,记者寥寥无几。 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安排的两部大型旅游巴士几乎坐满。里面包括在北京生活了快三十年的资深老记者和刚刚到北京开始采访工作的新手。单单电视台摄像机就有十台左右。 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吐气扬眉。北京这个星期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爱之病防治大会,把过去不愿在媒体上公开的问题摊开来讨论,还请媒体广为宣传。如今,戒毒所也对外国记者开了门。在北京,人们是越来越有一种窗户敞开、空气清新的感觉了。 包括所长在内的三名警官分别准备了讲话材料,详细介绍市公安局“严打整治”和禁毒缉毒的成绩,也介绍了戒毒所的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脱毒和教育训练系列化措施。 不过,警官们其实还有点不太习惯开放。记者们赶早起来,花了一个半小时车程,再听了40多分钟照本宣科的介绍之后,匆匆在这个有800张床的大戒毒所参观和采访仅半小时,就被催上车,要“送客”了。 市公安局的缉毒支队长很年轻,很威武,但是,第一次面对着几十个外国记者,显得有点拘谨。 可能是时间不够了,也可能是本来就不准备安排,三名警官照书面材料介绍完之后,没有给记者提问时间,就请记者开始参观。 警方发言人是很专业,先提醒记者,如果戒毒人员不愿意受访、不愿意被拍照,就请尊重他们,别强人所难。言下之意当然是如果他们乐意受访,记者们就请便吧。 不过,当部分记者如获至宝地发现三名在学画的女戒毒人而围上前攀谈起来的时候,官员还是不怎么习惯,一再催请记者赶快转去另一处集合,因为那里有戒毒所安排好的三名戒毒者可以接受全体记者采访。 参观时,正是戒毒人员集体活动时间,男女两批,有与警官一起打篮球的,有步操的。记者隔在远处看,随意拍照,但是不能走近。 这个戒毒所设在半郊区的农村,很有趣,就与北京最富裕的韩村河村相临。 戒毒所主要的建筑物都是红砖老楼,但是,整修得很干净,油漆和瓷砖还略带新鲜气味和色泽。 所内几百张白床白被,整洁得看不见任何污点,都折叠得方方正正。 官拜三级警监的所长吕秋林很亲切,她说,目前在所戒毒人员只有600人。 缉毒支队长介绍时说,吸毒人数不断增加,北京登记在案的吸毒人数就2万余人,戒毒所怎么反而没有爆满?她对此笑而不答。记者只能自己拼凑答案。 主人在介绍的时候已经说了,如果强制戒毒后再复吸,就送交劳动教养所。 吕秋林原来是警队里的医生。她说,戒毒后的复吸率高达90%多,与国际上的情况相近。换言之,记者所见到的600多个戒毒者之中,至少会有540人将来可能换个地方落脚——到劳教所去。 而且,强制戒毒不是免费的。布告栏明码标价:“强制戒毒三个月者收费标准定为7000元(约1555新元),实行包干制”。 一个30岁的房屋中介被送入所来已经两个月。他注射海洛英8个月后,有一天买毒品时被捕。他说,戒毒所的收费很合理,一时交不了钱的可以出去之后再补交。 一个来自兰州而在北京被捕的女戒毒员只差一个星期就满三个月了。她愉快的告诉记者,海洛英毒瘾已经戒了,等家人带钱来了,就可以回家。(周锐鹏) 摘自:联合早报 |
|||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