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
国际认证 中国走进世界的必备“绿卡” 2001年11月05日 15:32 中新网北京月5日消息:直到“入世”在即,国人中的许多人只识“入世”面对的“硬件”问题,而对即将面对的“软件”则一脸茫然。 不仅如此,多数官员也没有“入世”软件配套方面的全面知识和思想准备。 多么忧虑的局面,仅此现状,中国产品在壁垒解除后如何能走向世界?中国又凭借什么鉴别关税降低后如潮水般涌入国门的鱼龙混杂的商品,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同时保护消费者。 “产品认证”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面前。内地必须最迅速地在“认证”环节上同国际接轨,学会游戏规则,学会最娴熟地使用和利用游戏规则。可惜这一规则在港澳都早已运用自如,在内地则正在蹒跚学步。 于是,在中国证券市场有了证监会,保险市场有了保监会后,八月二十九日,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简称“认监委”。 以往许多年,内地商品面临政出多门:“认证不认帐”的尴尬。 首先是按照行业划分认证部门带来认证体系不统一。国际ISO9000认证体系包括各行业和产业的产品认证,具有统一的权威效力。而内地一直以来的状况是,同样是认证,电子产品认证自成一个体系,软件产品认证自成一个体系,水泥产品认证又有一个体系。认证体系各自为阵,出现了中国出口的产品已获得国内某一认证体系的质量认证,仍不被国际市场承认的尴尬境遇。 其次,认证市场管理混乱。由于没有统一认证体制,中国虽早就设立了国家质量监督局(后改为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后又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各地名目繁多的认证机构层出不穷。出于地方保护目的,甚至地方政府或卫生、工商部门也从事质量认证,违规企业献上大笔认证费用,就能挂上认证标志进入市场。 原中国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有一套认证认可管理体系,对国产商品和进出口产品采取两种认证做法。 对同种进出口产品来说,必须通过质量技术监督和出入境检验检疫两个认证认可才能够让产品“出门”。两次检验认证,加盖两种认证标志,延长了产品通关时间,也加重了企业进出口成本和贸易风险。同时这两种体系也不利于统一管理,重复认证很多,检验效率低下。 今年四月,原中国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为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并开始酝酿成立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刚刚上任的认监委主任王凤青说,把对内、对外两套认证认可管理体系统一,建立全国统一、内外一致的认证认可及合格评定制度才能真正兑现中国在入世谈判中的承诺。这体现了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国民待遇原则。 实际上,只有规范游戏规则,游戏玩家才能真正地“玩得开”。认监委的成立,有利于提高中国产品认证体系的规范化程度。今后,不论是走向国际大市场的中国产品,还是涌向中国市场的外国产品,都将在一个统一规范高效的体系下接受认证机构的认可。(沈蔚) |
|||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