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新闻报道

调整粮食战略与国际接轨

2001年10月19日 15:26

  中新网北京10月19日消息:“入世”之后,中国的粮食战略将不可避免地进行重大调整。粮食生产、流通和政策的重新规划和选择,又会给中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而深刻的影响。

  几年前,美国学者布朗曾提出“21世纪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将给世界粮食市场造成重大冲击”的惊世之言。一时间“谁来养活中国人?”成为一个令人恐惧的世界性命题,而争论的结果却是“无论现在还是可预见的将来,中国都不会出现粮荒。”果然讨论才过去一两年,中国的粮食就开始过剩了。

  这就是中国的“粮情”。专家指出,中国是粮食大国,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自给性,这造成了农民对粮食价格反应的某种迟钝性,农民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尽管粮价低了仍然继续种粮,这是中国粮食生产的特有现象。近20年来,中国粮食总产上升了0.8%,年均增产103亿公斤,但粮食生产的潜力仍然很大。

  其次,中国农业的外贸依存度低,大致在10%左右,而国民经济总体外贸依存度在35—40%之间,粮食的商品率仅为35%左右,受市场影响作用小,受世界市场的影响作用就更小,尤其是内陆地区。因此,即使加入世贸之后,中国完全有能力在粮食问题上做到总量平衡,提高其供给能力和综合实力,并力求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份额。

  为应对“入世”,中国决策层对未来粮食安全和发展的战略不仅已经确定,且已开始实施——即坚持总量、结构平衡;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展优质农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组织粮食生产和粮食经营,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并与国际接轨的粮食市场体系。

  今春,中国农业部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调减粮食播种面积,目前已初显成效。据统计,今年夏粮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158万公顷,下半年实施压产玉米、扩种大豆,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被控制在1.1亿公顷左右。专家推算,今年粮食将会减产200亿公斤左右。总量减少有助于粮价的调整,从而有助于缓解入世的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粮食的贸易格局也在进行调整。从走势看,粮食生产和供给重心逐渐向中部和北方地区转移,今后中部和北方地区生产的粮食将主要解决西部地区粮食缺口,而东南沿海地区的粮食需求将部分转向国际市场。预计受种植结构调整和购销政策的双重影响,入世后,颇具优势的粳稻产量将有所上升,出口增加。

  据悉,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快进行农业各类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以期规范和指导农民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和变化。农业部专家指出,其实加入WTO对中国的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实际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大,反而是国有粮食企业面临的压力最大。国企在内地市场和进出口贸易方面获得的种种优惠政策将逐步取消,而真正要融入世界经济,与国际接轨还得一番“修炼”。(靳亦文)

相关专题:入世后的中国百业


新闻大观>>经济新闻>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