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财经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华人世界 台湾频道 供稿服务



首页>>网络热点网络热点>>新闻报道

十五年磨出的理性

2001年09月19日 14:44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法律文件于17日获得通过,长达15年的入世谈判已经结束。

  “入关”、“入世”之声在耳朵边磨了那么多年后,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中,绝不是简单的欣喜,而是一种复杂的感慨:15年,这是怎样一条漫漫长路啊!过去人们往往用“八年抗战”来比喻事物过程之长,而15年的谈判是什么滋味?15年的等待又是什么滋味?15年,中国好像还从没有主动地为一个目标消耗了这么多的时间、热情、精力与耐心,用朱总理的一句话说,黑头发都谈成白头发了!在15年漫漫长路的终点,让我们向入世谈判中国工作组那批职业外交家和专家们表达由衷的敬意!你们辛苦了!

  15年,这是一个成熟了的国家、成熟了的民族的耐心。实际上,在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中,一个国家才可能逐步获得和增强这样的耐心。一个在争取与妥协之间不断反复的艰苦长路上,经历过欢欣与痛苦的国家,才可能具有这样的坚忍。而在一个封闭的、一元化的环境中,只可能产生克日“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浮躁。在这种耐心和坚忍的增长中,一个国家的理性悄然扎根了。

  这些年来,先是“入关”,后是“入世”,一会儿说快了,似乎指日可待;一会儿又似乎音讯杳然。实际上,正因为谈判过程的艰难曲折,“入世”这件事对于中国普通百姓来说,已经成了一件听着近,看着远,瞻之在侧,忽焉在前的事儿了。谈判专家在日内瓦折冲尊俎,国民心理跟着大起大落,也经历了磨炼。我们终于懂得了,世界上有许多事情不是仅凭我们的热情与意志就能办到的。中国人民在自己的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有一种心理定式和思维定式,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无论花多大代价,也要……”,从消极的角度看,这是典型的意志决定论,是典型的非理性思维。而“入关”、“入世”的谈判,就不是这样的思维,恰恰是“代价”的权衡妥协,是讨价还价、寸土必争。如果真是“无论花多大代价”,也许我们早就“入世”了。

  说实在的,谈判是职业外交家的事情,是解决合作与利益冲突的方式。但谈判也是一种精神,而我们的国民,是不熟悉这种精神的。关于谈判,我们所熟悉的都是可耻的城下之盟,如北宋的澶渊之盟,以及近代史上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而当代市场经济中平等主体之间的谈判,则更主要是艰苦的、技术性的工作,要求做到进退有据,从容不迫,有一分得一分。这与我们国民的心理素质是不太相符的。我们中国人从来不怕艰苦,不怕大干的艰苦,却不习惯“理性的艰苦”。

  热情、意志与理性、方法,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都是极为重要的。但由于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情势,热情、意志往往占据主导地位,理性、方法则经常受到忽视。许多年前,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理性是深沉的、沉闷的,感情是浮动的、热闹的,所以在群众里头,只有感情是天之骄子,对青年的群众为尤甚。感情的冲动,最要紧是蒙着一面,因为多看几方感情就会受节制了。最要紧是说得爽快,不许想到做的艰难。因为说到艰难,感情就会冷静了。”15年“入世”谈判,使中国人民逐渐习惯了另一种思维:理性思维和技术性思维。这对于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所习惯的“意志思维”、“原则思维”、“大方向正确思维”,具有一种矫正的作用,把一种稀缺性素质悄然融入国民性之中了。我想,它终会帮助我们在今后的建设中防止因盲目热情而可能导致的错误,使我们的步伐更稳健。

  (马少华<<中国青年报>>)




网络热点网络热点>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财经|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华人世界| 台湾频道|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