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财经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 中新电讯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华人世界 台湾频道



首页>新闻大观>滚动新闻>新闻报道

拉萨漫步:布达拉宫下的村庄

2001年5月28日 06:56

  中新社拉萨五月二十七日电拉萨漫步:布达拉宫下的村庄--雪村的变迁

  中新社记者 毕永光

  到拉萨的游客没有人不看布达拉宫,但几乎没有人知道在布达拉宫前面的山脚下,曾经有一个、现在仍残存、即将要消失的与布达拉宫密不可分的城市“村庄”--雪村。

  从南面上布达拉宫参观,必须经过东南西三面用高墙围起来的前院。现在残存的雪村就在这个旧时用作防御的城墙里面。

  在藏语里,“雪”是“下”的意思,雪村因在布达拉宫之下而得名。过去,围墙之内和围墙正南面现在的布达拉宫广场范围都是住户,藏语将这一带统称“雪”。

  记者走进城墙里时正是下午四点多,在城墙口到布达拉宫入口不足百米的路两旁,有不少卖藏族工艺品的小摊和店铺,但游人稀少。这个占地五万多平方米的院落很多地方空着,显得宁静而空阔。

  四十多年前这里并不宁静。这个院子里有旧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的重要机构“马基康”(藏军司令部)、印经院、印钞厂、监狱、仓库、各种手工作坊等。雪村居民包括噶厦从一品到七品的官员,但城墙内外住的更多的是替布达拉宫及噶厦的各种机构背柴、背水、扫地的佣人和他们的后代。

  据西藏重点文物工程办公室行秘组负责人尼玛次仁介绍,近十几年,雪村居民曾进行过两次搬迁。一次是一九八九年布达拉宫开始维修,城墙内居民迁出了一百余户;第二次是一九九四年建设布达拉宫广场,城墙外的居民搬迁了三百余户。这些居民集中安置在布达拉宫后面的“雪新村”里。

  尼玛次仁说,城墙内建筑、环境的维修整治是眼下正在筹备的布达拉宫二期维修工程的重要内容,目前散居在院内的三百零三户,五百余雪村居民要在年底以前迁出,噶厦时期的“官房”予以保留、维修,民居有选择地保护,一九五九年以后新建的建筑统统拆除。拆迁后,将建布达拉宫珍宝馆、停车场、绿地等设施,使围墙内成为布达拉宫景区的一部分。

  走进院子西侧雪村弯曲的小巷,抬头仰视,布达拉宫近在眼前。红白相间的布达拉宫美丽而安祥,在雪村藏房的衬托下,毫无威严的感觉。斜阳照在小巷藏房的窗户上,拉出长长的影子,很多窗台上摆着的海棠花愈发艳丽了。

  这片雪村残存的房舍生活条件显然不好,很多房屋低矮破旧,裸露的污水沟就在小巷中央。据了解,这里的居民将被安置到离布达拉宫较远的一处新建的商住小区内,居住条件好多了。

  但很多雪村居民对这片老屋依依不舍。四十九岁的藏族妇女德庆在靠近布达拉宫入口处的地方开了一个十平方米左右的小餐馆。她说自己在布达拉宫下住惯了,搬不搬无所谓,但她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读书的女儿和在拉萨读书的儿子都希望早点搬到新居。

  在餐馆喝茶的一位雪村藏族老汉则很不情愿搬走,他说,雪村风水好,转布达拉宫方便,他的一间房子租给外地生意人住还有一些租金收入。他叹口气说,整修大院是一件好事,尽管自己不愿意搬,但也不会让政府为难。

  西藏太阳落山迟,走出城墙时,城墙外的绿地上还有三三两两的人在闲坐,布达拉宫广场周围的照相摊、彩票销售点开始收摊了,各种风味的餐馆、露天茶座正是上客的时候。只有夕阳下的布达拉宫还象往常一样,默默注视着脚下悄然的变迁。

相关专题:多彩西藏


新闻大观>滚动新闻>新闻报道


滚动新闻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品 |中新电讯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联系我们

新闻标题检索:
主编信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