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财经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 中新电讯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华人世界 台湾频道



首页>新闻大观>社会新闻>新闻报道

多彩西藏:一个福建人的西藏情怀

2001年5月22日 07:17

  中新社拉萨五月二十一电题:多彩西藏:一个福建人的西藏情怀

  中新社记者 毕永光

  一九九八年六月,作为福建对口援助西藏林芝地区的二十五名干部中的一员,陈照瑜来到了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如今一晃已三年了。

  陈照瑜看上去近五十岁,但他告诉记者自己只有三十八岁,是三年的高原生活和高原与内地的频繁奔波使他过快衰老了,当年进藏前,陈照瑜和其他二十四位同事一样经过严格体检,身体哪个“部件”都没毛病。现在他患了高血压,低压一百二,高压一百六,心、脑供血不足,肺也有肿大的毛病,体重比进藏前下降了十公斤。

  陈照瑜现任林芝地区行署副秘书长,到任前是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一位副处长。另外二十四位援藏干部有十一人分别在福建对口援助的林芝地区米林县、朗县、米林农场担任副县长、农场场长等职,其他人在八一镇地区行署机关、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工作。

  陈照瑜除了负责行署办公厅日常工作外,还承担了林芝与福建两地援建事宜的沟通协调,三年来往返两地近四十次,最频繁时一周就有两个来回。频频在高原和内地奔波,缺氧与富氧交替,对身体的损耗尤其严重。前两年拉萨到林芝的柏油路正在修建,四百零六公里的路程常常要坐二、三十个小时的车。海拔五千零二十米的米拉山口路段行车尤其危险,有时要下车行走,最长的一次他走了十几公里,差点把命搭上。至于从家庭生活回到“单身汉”生活的不便,路上泥石流的危险、饮食口味的不适应、语言不通等问题已经算不上什么问题了。

  但陈照瑜感到很值得。他们到林芝后,用沿海改革开放的经验帮助当地政府出谋划策,建章立制,培养人才,改革企业,引进外资,使当地经济、社会、人的观念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在农牧区,他们帮助农牧民建小学,改良牲畜品种,引种经济作物,安装广播电视接收设备。农牧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他们很欢迎,互相串门是常有的事,有时他们生病,当地藏胞都会上门看望,送医送饭。

  陈照瑜说,表面上是他们二十几个人在援藏,实际上是他们的家人、亲属、所在部门乃至全省百姓都在援藏。一九九八年以来福建援藏的资金二亿六千余万元,约有一半是福建社会各界的捐款。这笔资金大大改善了林芝的基础设施,在福建的援助下,近几年朗县、米林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农牧民收入明显提高。

  陈照瑜感到最不安的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跟着受苦了。他进藏时,五岁的儿子还在幼儿园。一九九九年,儿子患肝炎住院,他正好有事回福州,到医院看望了孩子后,马上就要返藏。当孩子哭着要爸爸多陪几天时,他和在场一个西藏干部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陈照瑜他们的业余生活无疑是比较枯燥的,不过他们也有排遣寂寞的方法,比如有几个援藏干部是摄影爱好者,周末有空就外出拍拍照片。援藏干部之间也会定期搞一些聚会,沟通沟通个人情况,做几道家乡菜。最怕的是生病。在西藏,患个感冒都要几个星期才能恢复,更不要说大病了。一旦有人生病,其他援藏干部都会轮流照看,还不敢告诉家人。

  再过一个多月,陈照瑜这批援藏干部就要返回福建了。接替他们的第三批援藏干部共三十一人正在准备中。“他们会干得更好。”望着八一镇周围的雪山、绿树、清流,陈照瑜依依不舍。

相关专题:多彩西藏


新闻大观>社会新闻>新闻报道


滚动新闻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品 |中新电讯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联系我们

新闻标题检索:
主编信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