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
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图片 | 中新财经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华人世界 | 台湾频道 |
|
走近西藏:深山里的新藏村 2001年5月16日 07:26 中新社林芝五月十五日电 走近西藏:深山里的新藏村 中新社记者 王岩 二层的藏式小楼,干净的柏油马路,货品齐全的小卖店,打磁卡电话的藏族少女,玩台球的毛头小伙……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重山峻岭之间,突然出现这样一座现代化小村庄,不由得使我们这些在高原上坐了五个多小时汽车,眼中收尽了雪山莽原,偶尔才出现一两栋老式藏族土木房的外地人精神一振,如同发现了世外桃源一般,所有人都跑下了车。 此村名曰朗色,位于工布江达县东四十五公里,与林芝县的交界处,是前往著名旅游景点巴松湖的必经之路,也是巴河镇政府所在地。 朗色村很小,小到十几分钟就能绕村一个来回。其实所谓的村就是一条长二百多米,宽十余米的街道,而且街上还包括镇里的工厂、银行、商店等基础设施。 朗色虽然只有十八户人家,一百多口人,就有十一户人家在镇上经商,剩下几户则靠跑运输、挖虫草采松茸赚钱。 “去年我们镇的人均收入达三千八百六十块九毛一,远远超过了国家农村人均收入的平均水平,而朗色村就达四千多元。”三十七岁的镇党委书记龙荣建介绍说,听似平静的语气掩盖不住内心的舒畅。 漫步在小街上,一连串石木结构的藏式二层小楼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两侧,有的还在墙上贴满各色瓷砖,阳光一照亮闪闪的,如同宫殿一般。卡拉OK厅、汽车修理部、商店、旅店、酒家、茶馆等一个连着一个,来往行人大多身着流行的时装、西装,要不是他们被紫外线晒得红扑扑的脸膛提醒,总让人恍惚觉得自己正置身于内地某个发达的小城镇上。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八十年代的朗色村还只是个破烂的石头窝,泥和的石头房上面搭着烂木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牛粪、猪粪、烂泥和在一起的路让人根本无法下脚。公路上也只有五六间木板房,几户村民在那里卖茶,一年全村的人均纯收入都不到一百五十元。 从九九年开始,广东省先后投资二百七十万元援助镇里的文教、卫生、工商、银行、邮政等城镇设施建设,乘着援建的东风,加上受随之而来的外地人经商意识的影响,朗色村村民也活络起来。一些人开始筹钱在公路边建房,国家又给每户补贴五千元,他们把一楼出租或开店,二楼自用,一年下来至少能赚三万多元,高的甚至达到二十多万。虽然每栋房子的造价大多八万元以上,和收入相比还相当值得。那些没有在镇上建房的人家也并不是死守旧观念靠天吃饭,他们或者跑运输,或者充分利用西藏的资源优势,上山采摘生长在三千五百米山峰以上的野生菌类——松茸来卖。据悉,这种主销日本的菌类,最低价格也要每斤三十元,在销售高峰期甚至达到二百九十元。朗色村真是富起来了。 镇东面的那家“民和商店”是村民妮占庐开的,店门外摆放两张台球桌,几个年轻的藏族人在打台球。妮占庐在外面打工,家里的事主要由媳妇照看,抱着孩子的妮占庐媳妇面对记者的提问淡淡地说,台球打一次两块钱,平均每天能收十多块钱吧!看起来她对这每天多出来的十多元钱进帐并不怎么在意。 一位西藏干部曾对外来投资建设者说:你们赚钱,我们发展。可随着西藏经济的不断发展,看到别人在本地大把地赚钱,越来越多的西藏人开始坐不住了,他们提出,“我们不仅要发展,我们还要赚钱”,并将此付诸于行动。朗色村富了,周边的村庄富了,可以想象,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现代村庄出现在这个神秘而美丽的雪域高原上,落后将不再是西藏的代名词。 (完) |
|||
|
主编信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