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
|
西藏解放50年系列之一:农牧业托起藏民希望 2001年5月10日 13:39 中新社拉萨四月二十六日电题:农牧业托起藏民希望 作者刘陶林刘河 驱车从西藏贡嘎机场到拉萨市,沿途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片片青稞、小麦地和一群群牛羊,以及一幢幢漂亮的藏式农居和行驶在公路、田间道路上的农用车、拖拉机,这些景象使人强烈感受到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年来广大农牧区的巨大变迁和翻身农奴已经和正在走向富裕的事实。 农机进驻雪域高原 农牧业是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但是在和平解放前,农牧民们几乎都是庄园里的农奴。在封建农奴制下,他们受尽欺压,受尽凌辱,农业生产全靠木犁耕地,牦牛踩场脱粒,几乎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一九五一年西藏和平解放后,随着民主改革的进行,农牧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开始了自己当家作主的农牧业生产。六十年代,西藏自治区农村首次使用中国内地制作的铁犁进行耕作,让沿用了几百年的木犁退役。到七十年代,拖拉机第一次驶进西藏农村。从此,农业机械渐渐走向西藏农村。 如今,拉萨、山南的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农牧民们生产粮食普遍实行了机耕、机播,不少农牧民已经使用机械来收割。农业加工机械让农产品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而且,农业机械化已沿河谷地带向高寒农区发展。过去的五年,全区引进农机具一万四千一百八十台(套)。机耕面积达一百六十多万亩,机播面积二百余万亩,机收面积一百多万亩。 科技植根农牧村 过去,西藏农牧民受封建农奴制的长期束缚和影响,生产力极低。一九五二年时,西藏自治区粮食平均亩产仅八十公斤。从六十年代起,西藏农牧区迎来了大批内地援藏科技工作者,将内地的农业技术带来传给了农牧民。从此,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藏农业已连续十三年获得丰收。 据自治区农牧厅负责人介绍,自治区每年大约引进和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一百二十余个。二000年,自治区共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十九万亩,年产良种五千二百二十五万公斤,推广面积达二百五十余万亩。 二000年,西藏自治区粮食总产量达九十多万吨,油菜籽四点三万吨,均超过上年百分之四;蔬菜产量达十七万吨,肉奶产量分别达到十五点五和二十二万吨。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牧区实施天然草场综合改良,人工种草技术,草地围栏已发展到一千六百万亩。据统计,近五年全区投入五百八十多万元人民币,在二十二个县实施了生猪生产项目,在七个县建立了牛羊育肥基地,扶持发展养猪户一点一万户,入栏猪五万余头。 加工业造福千万家 在拉萨、日喀则等城市随处可见农牧民们的杰作,编织精细的藏呢,用料考究的氆氇、那布、邦典……令人眼花缭乱。正是这些农牧产品加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为西藏农牧民铺平了致富的坦途。 西藏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畜产品深加工及其综合开发极具前景。世代居住在雅鲁藏布江畔的山南地区扎囊县农民都有一手纺织藏呢的绝技。聪明的扎囊农民把加工后农牧产品搬到了拉萨市八廓街,在这里办起了全西藏最大的呢料、氆氇综合市场,其中许多呢料如藏式挂毯、地毯等已经远销国内外。 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年,农牧业取得巨大成就,农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000年全区农牧民人均收入达一千三百二十五元人民币,并相继涌现出一批百万元户;人均占有粮食三百八十五公斤、油菜十六公斤、肉六十公斤、奶八十二公斤,粮、油、肉三个自给目标已基本实现。大多数群众温饱问题得到解决,部分农牧民已开始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西藏农牧业已以崭新的姿态阔步迈进了新世纪,农牧区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
|||
|
主编信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