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
|
第四届北京“国际周” 凸显四大特点 2001年5月9日 15:10 中新网北京5月9日消息:2001年是新世纪伊始之年,中国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北京申办奥运的决胜之年。在这种特殊时代背景下举办的本届盛会,更加激发了中外政界、科技界、产业界和学术界强烈的参与热情,也催发了"国际周"蕴涵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本届"国际周"全面体现了其做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扩大改革开放的对外窗口的时代内涵,既是应对"入世"后我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展国际竞争的一个重大举措,又是聚合国内国际高科技最新成果,为我国高科技领域开展技术贸易、技术交流与技术合作搭建的大市场;既是人类跨入新世纪探讨和展望新科技的一次重大国际盛会,又是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界寻求大融合、大发展的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 与前三届相比,本届"国际周"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l、强大的政府支持和广泛的社会参与。 自上届起,国际周经国务院批准,已成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盛会,每年5月定期举办。在组织机构上,本届国际周又增加了信息产业部参加主办,形成了国家科技部、外经贸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贸促会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搭台的强大的政府支持背景,进一步增强了活动的权威性和覆盖面。同时,本届国际周得到联合国所属机构、国际组织和海内外中介机构、从中央到北京近百家社会组织、部门的参与合作,集合各方的优势和组织能力,形成了今天这个规模空前,内容丰富的国际周整体活动安排。此外,国际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仅直接参加组委会办公室工作的志愿者就有160多人,其中有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近十所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自新闻单位的记者,以及无线通讯寻呼台的服务人员等。这些志愿者承担了大量组织服务工作,为确保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做出了贡献。 2、与申办奥运紧密结合。 "国际周"为北京申办奥运提供了极好的宣传、造势的舞台。国际周在国内国际产生了良好影响,进一步展现了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了北京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再次显示了北京组织承办大型国际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这对申办奥运是一种生动有效的宣传和支持。今年是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推动申奥工作,本届"国际周"活动在宣传上力求做到与申奥相互呼应;在组织筹备上,特设了"科技奥运"专题展区,集中展示体育科技的成果,重点包括体育器械和高科技的场馆设施。北京奥申委在科技奥运展区订下了200平方米的展位。届时还将有众多从事体育产业的企业前来展示自己的高科技体育产品。 3、高新技术与群众性科普活动结合。 本届"国际周"首次全方位引入科普活动,北京市的主要科普场馆,如中国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北京海洋馆、航天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等,将作为科技旅游的内容,推出与"国际周"相关的活动;"国际周"展览将首次设立群众性科研、发明成果展览、交易区;中关村电脑节和首次开展的"中关村创业2001"商业计划大赛,将吸纳市民广泛参与。 4、在活动组织中突出现代服务手段 创新是高科技永恒的主题,也是"国际周"的魅力所在。为全面吸收高科技发展成果,用高科技的组织和筹备方式来推动和宣传高科技,"国际周"活动较多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如前期的网上招商招展、网上宣传、网上项目撮合、网上售票;国际周开幕前和期间,央视网、人民网和千龙网将对部分活动场次进行网上直播,并将及时报道国际周活动盛况。同时设立"国际周"专用网站,把各项活动的筹备情况等编辑上网,并随时更新;并与主办单位、合作单位的网站以及政府项目数据库相链接,丰富网上内容和"国际周"项目库。本届"国际周"还首次开通了"客户咨询服务中心",依托呼叫中心平台,通过自动语音、人工座席、传真、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全天候为前来查询的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
|||
|
主编信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