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新闻大观>文娱新闻>新闻报道

两会人物:冯骥才的“文化忧患”

2001年3月11日 07:44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 题:冯骥才的“文化忧患”

  中新社记者 罗钦文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中国一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名作家。面对“西风东渐”,外来文化汹涌而来,他不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充满忧患。

  “我们的文化正在走向粗鄙化,即粗糙、粗俗、粗率,这是一个广泛流行的甚至是灾难性的问题。”正在此间参加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的冯骥才委员,会上发言时大声疾呼。

  冯委员说,从电视节目、报刊、书籍、旅游景点到城市不伦不类的仿古式建筑,无不显示了当今社会中文化粗鄙化的狂潮:电视屏幕从乾隆皇帝到唐伯虎全都提刀上房,报刊上语言粗俗、破坏汉语规范、趣味低下,拿着自己对文化的无知当作卖点、时尚。精神产品媚俗于市场。从那些假冒伪劣的风情街、民俗村、明清街,到千奇百怪的商店招牌名称,如谐音“他妈地”的店名“塔马地”。把一个文化景观变成一个粗俗的风景地。一些新建的小区洋起来,纷纷冠名为“小巴黎”、“罗马花园”、“西班牙广场”等。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从这个粗鄙化的过程中走向粗浅和平俗。作为一个文化人,这位中国文联副主席颇感“忧虑”。

  “从发端于反传统的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一次次被冲击、打散、抽取,严谨性、系统性、深厚性、精致性渐渐变得支离、松散、浅薄、粗糙。”年近六十的冯骥才告诫,不要总陶醉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文化土壤已非常贫瘠。

  对于“水洗孔庙”的事,他更是感叹,这事发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址上,“可悲、可笑、可叹”。这是文化粗鄙化造成全民素质的滑坡,还是全民素质滑坡造成文化粗鄙化?冯骥才委员希望更多人来思考。

  “提高全民素质,首先要提高文化自身的素质。”他呼吁,今天,应有一种中华文化的复兴精神。(完)




新闻大观>文娱新闻>新闻报道


滚动新闻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品 |中新电讯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联系我们

新闻标题检索:
主编信箱
中新网广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