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
|
北京申奥应乐观其成 2001年3月1日 09:37 从2月20日开始,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北京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以便对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进行评估。由于这是国际奥委会7月13日投票之前的唯一一次实地考察,因此考察和评估的情况不仅国内民众关注,港台及海外舆论也极为关注。 北京有能力举办奥运 目前,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只剩下五个,即巴黎、大阪、多伦多和伊斯坦布尔。与这四个城市比较,海外舆论认为,北京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比较明显的弱项。新加坡《联合早报》、泰国《新中原报》说,在弱项方面,北京在基础设施和整体环境上比巴黎和多伦多较逊色。至于优势,尤其是在财政拨款和民意支持方面,北京要远远领先于其他所有竞争对手。据美国盖洛普公司的调查,北京有94.9%的居民都支持申办奥运,其他省市的支持率也可想而知了。《联合早报》的社论指出,对奥林匹克运动来说,全民的参与和支持是一个基本方向,也是一种极为宝贵的社会资源,更是奥林匹克精神得以生生不息以致发扬光大的必要条件。国际奥委会在考察和评估过程中,应该不会忽视这一点。 与欧美相比,亚洲国家举办奥运会的次数明显偏少,至今只举办过两次,一次是在东京,另一次是在汉城。尽管这个地区的整体发展程度还比不上欧美先进国家,但蓬勃发展的亚洲完全有理由获得更多的机会。东南亚多家媒体的舆论认为,北京目前的整体素质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况且还有长达八年的时间可作准备。因此,北京届时成功举办奥运会的能力是不在话下的。 奥运应与政治脱钩 纯技术性因素还不足以让人对投票结果作出十分乐观的推断。在非技术性因素方面,港台一些传媒认为,北京应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这就是国际政治环境。,在如今的五个申办国家中,只有中国是非西方国家,尽管所有人都在呼吁体育要远离政治,但凡是重大体育事件都难以摆脱政治的干扰,尤其是当某项重大决定要出台的时候。 人们注意到,随着北京申办活动进入关键时刻,某些国家官员或团体又提出所谓中国人权状况。《新报》的评论说,这些因素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奥委会的最后决定,目前还无法预料,但1993年,北京以一票之差败给悉尼,失去了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机会,现在连西方媒体都承认,政治因素在当时投票中起了作用。因此,一方面北京仍应关注此问题,而另一方面,国际间仍应强调政治问题不应该取代奥委会本身的评估标准,这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共同心声,不应该把奥运举办权作为表达政治好恶和政治奖惩的手段,奥运应与政治脱钩。 《联合早报》说,如果国际社会真的愿意帮助中国,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那么他们就应该认识到,中国绝大多数人希望举办奥运的诉求,也是一种应该受到公正和公平对待的权利。 若办奥运商机无限 申办奥运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港、泰舆论认为,它会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更快地融入国际社会,同时会给中国、给北京带来巨大商机。 《信报》说,如果北京申办成功,她会首先影响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这包括,其一,电视转播权和商业开发将可得到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其二,可使中国体育界各家俱乐部借用外国经验和方式在标志产品开发、球迷用品销售、运动服装广告、冠名权转让等方面,进行更具国际水准的操作,从而大大提高自身收入;其三,举办奥运需新建或改建大量场馆,同时伴随而来的全民健身高潮所需设备也会进一步推动体育有形资产的经营,提高资产经营收益率。 《中华日报》说,除了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外,申奥在推动城建和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日渐突出。从国际经验看,举办一次奥运可使举办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二十至五十年,并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作为国际大都市,北京的各项城市功能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给有关的城建、环保、生态、技术等公司带来商机。 海外舆论普遍希望,国际社会给北京一次机会,让其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应有的贡献。(叶斌) |
|||
|
主编信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