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Media999 ad




新闻大观>国内新闻>新闻报道

民工潮潜伏隐忧

2001年2月13日 17:17

  中新网北京二月十三日综合消息:农历新年刚过,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又纷纷告别家乡,踏上到城里寻工的道路。媒体注意到,今年有些农民在正月初二就离开家到城里找活去了。这几天,成千上万的民工又涌向车站、码头,冲击着交通和城市,形成蔚为壮观的中国特色的民工潮。

  对年复一年的民工潮,海外舆论褒贬不一,此前舆论认为,“民工潮”标志着中国开放后农民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本周则又有不少舆论认为,汹涌的民工潮背后潜伏着隐忧,有关方面应有清醒认识。

  民工潮“流”走农村人才

  新加坡、泰国的舆论指出,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中国民工潮的形成,是农村劳动力剩余造成的。一方面,始于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改革,极大地释放了中国农村生产力,使农村近两亿劳动力中约有五千万至八千万人处于流动状态,其中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跨地区流动的达两、三千万人。这部分人,当时的确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然而,另一方面,二十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思想观念进一步更新。就是由于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使一些有能力的农村人丢弃传统的农村生活,纷纷离开家园到城市里去寻找属于他们的梦想。所以今天的农民打工者并不全是一些经济学家所指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大部分是中国农村的人才。他们的年令大都在二十至四十岁之间,相比而言,他们大都是农村文化程度较高者。年轻人全到城市打工去了,留在家里的全是老人和孩子。

  舆论认为,这种民工潮的形成,无疑使中国农村最宝贵的人才资源造成了流失和浪费。长期的在外打工生活和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已使他们无心经营农业。他们认为在城市里随便挣点钱也比种地划算,他们宁愿使自己的土地荒芜,也要到城里去干最苦、最累的活。

  这些媒体称,中国农村人才资源的流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农村科技含量一直偏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等都与人才流失有关。

  民工潮冲击社会秩序

  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尽管给城市也创造了不少财富,同时也给中国城市带来不堪重负的巨大压力,强烈冲击着社会秩序。

  舆论认为,这有几个方面的体现:其一,农民进城后“抢”走了部分城市人的饭碗,造成城、乡之间的矛盾。八十年代时,一些城市人不愿干的苦累活都“舍”给了民工。近年来,随着城市下岗工人的急剧增加,许多城市人又把目光盯住了原本不愿干的岗位上,有些城市的政府甚至新出规定,禁止一些行业招收外地民工,而这部分岗位的民工又不甘愿退出,长此下去,两者必然产生不少矛盾。与此同时,面对城市的繁华,许多民工产生了不平衡的心态。他们并不感谢城市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相反,由于一些市民看不起民工,不少民工常被威胁、敲诈,他们对城市和城市人抱着敌意。有些民工甚至干起抢劫、盗窃等犯罪的事情,严重冲击着社会秩序的安定。

  其二,民工进城后,亲身体会到城乡间强烈的反差,加剧了抵触社会的心理。尽管中国也在尽力改善农村面貌,努力缩小城乡差别,但是由于多方的原因,中国城市人的生活仍大大好于农村人,这在短期内也是很难改变的。有些海外舆论认为,建国后中国农民虽名义上获得政治地位,实际上无工农平等之实。用户籍制度将广大农民束缚在农村,现在虽然他们的人已离开土地,但观念和思想永远逃不脱社会最底层的地位。当年轻的农民在城市实现不了他们的梦想时,他们往往把怨恨发泄到社会上。

  其三,大量民工涌入城市,加重了城市负担。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还未到富裕阶段,不少领域、设施,如交通、能源等对城市市民的优惠、补贴,随着大量民工的涌入,无法达到原有的效果,增加了大量额外的资金、补贴,使城市负担加重。

  舆论认为,虽然大量民工的进入,也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他们带回农村的资金也或多或少在改变农村的面貌,但这只是眼前的表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走了,有些农村成了空壳村庄,虽然还没有到无人耕种的地步,实际也是对农村的发展形成了创伤。农村的繁荣离不开土地,更离不开土地上的人。中国的城市需要发展,农村更需要繁荣。

相关专题:关注中国


新闻大观>国内新闻>新闻报道


滚动新闻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品 |中新电讯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联系我们

新闻标题检索:
主编信箱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