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Media999 ad




新闻大观>>新闻报道

“金鸡奖”评委纵论中国电影

2000年9月23日 14:00

  吴贻弓:本届“金鸡”大丰收

  著名导演吴贻弓担任了第二十届“金鸡奖”评委会主任,从“金鸡奖”评选开始,吴贻弓一直忙个不停。

  吴贻弓说:“‘金鸡奖’参选影片有一百多部,在北京已经进行过一次大的筛选,挑选了37部影片在西安进行初评。初评将为11月9日的南京电影节终评作准备。陕西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金鸡奖’能在西安进行初评工作,也为这个奖带来了文化含量。在西安进行的评选工作十分顺利。”

  作为评委会主任,吴贻弓对有关第二十届金鸡奖评选十分敏感,他说:“中国电影的权威奖项目前还不太多。包括由专家评出的‘金鸡奖’,由群众投票产生的‘百花奖’,以及政府颁发的‘华表奖’。”“去年中国电影是个大丰收之年,收获很大,好片子很多,评选时间也相对长一些,目前已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

  陆柱国:通俗不是庸俗热闹不是胡闹

  著名编剧陆柱国已是第八次担任“金鸡奖”的评选工作,从第十一届开始,他始终关注着中国电影的发展。

  陆老介绍第20届评选工作时说,用“八面来风”形容本届金鸡奖影片极为合适,本届的优秀影片很多,而且观众对一些影片的看法和评委意见比较一致,无论从艺术角度和社会效益来说都普遍叫好,如《生死抉择》、《我的父亲母亲》,当然,“金鸡奖”获奖影片并不是以票房多少和领导意见为标准的,本届评奖基本上反映了传统、民主、争鸣的特点。

  陆柱国认为,本届金鸡奖参评影片虽然水平很高,但并不能代表中国电影业已经复苏,而面对“入世”中国电影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与国外影片相比差距还很大,尤其是在观赏性上差距太大了。中国电影在注重艺术标准的同时,应该发掘和占领市场,虽然近年来国内有一些影片开始在国外获奖,但真正能推向外国市场又占领国内市场的影片又有哪一部?观众少了,艺术水平再高,观看面都是有限的。占领不了市场,艺术上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中国电影应该向韩国电影、电视学习,怎样提高观赏性。近几年韩国的影视发展很快,有的已经打入国内市场,观赏性很高,中国电影在加强艺术性的同时应加强观赏性,打破几十年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

  陆柱国还认为,一些导演和电影艺术家的个人好恶也影响电影的发展。有一些导演因此只注重个人风格而忽视了市场;还有一些影片却为了迎合观众搞了很庸俗的艺术,他们低估了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平,市场也并不理想,通俗不是庸俗,热闹不是胡闹,这样子没有出息。

  林洪桐:中国电影亟需人才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导演林洪桐在西安除过担任“金鸡奖”评委之外,还担负着另一项工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来陕招生。

  林洪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电影面临的问题很多,作为评委我认为目前要亟需培养一批具有实力的表演人才。好莱坞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有许多经典的影片,而且还有一批世界巨星。而中国电影能走向世界的巨星太少了。”

  针对目前很多地方办起影视培训机构,林洪桐不无担心地说:“应该说这些学校为电影作出了一些贡献,但现在已经太多了,而且也不很规范。电影是一门表演艺术,电影表演人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有自己的规律,也有一些特殊要求。例如对演员的相貌、身材等都很挑剔,不是什么人都能当演员,有些年轻人只是借助个人的热情来学习表演,没有对自己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中国电影发展需要大量表演人才,我们现在要培养一批真正在未来几年能担负起电影事业的明日之星。”

  李歇浦:希望之路有鲜花也有荆棘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李歇浦拍过不少好的影片,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开天辟地》。李歇浦第一次来到西安,去过许多地方拍电影的李导对古都赞不绝口。

  敲开李导的门,他正在观看奥运会的赛事,对于中国电影他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奥运比赛要靠实力,电影竞争也要靠实力。拿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来说,它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统一,以小见大,有文化底蕴,拍的很朴实,可贵的是该片完全没有玩技巧的痕迹,而是隐藏在影片里面,反映了导演的审美观。

  李歇浦说:“电影市场比较低迷,需要有各种类型的影片,喜剧、正剧,甚至闹剧。更重要的是形式上可以更丰富一些。比如在《紧急迫降》中对高科技的应用,大概有九分钟的电脑特技镜头,导演发挥了艺术的想像力,扣人心弦。现代的艺术意识开拓了生活中的艺术形象。”

  “入世以后,进口大片更多了,面临这个挑战最终怎么办,只能拍出高质量的影片。一些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影片,也能引起老百姓的关注。过去有一些尖锐的题材不敢碰,导演还是要有胆略,影片《生死抉择》顺应党性民意,市场也很好,应该说,入世后的前景是美好的,有希望,但也很艰巨,关键还是两个效益的统一。”

  李歇浦认为拍一部好电影的基础是要有好的电影文学剧本。影片在艺术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深厚文学功底的剧本起关键作用。如果说《生死抉择》成功的话,应该归功于张平,张平很有胆略地涉及这一尖锐的题材,他的小说是影片成功的一半。面对“入世”,中国电影要做的首先是强化电影编剧队伍,一些电影厂的创作人才流失严重,相当有才气的编剧都搞了电视剧,没有一支很好的创作队伍,很难使编、导、演融为一体。

  于洋:中国电影不能妄自菲薄

  于洋导演多次参加过“金鸡奖”的评选,他说本届评选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多,群众关心的热点多;其次是电影技术方面进步很显著,电影高科技应用广泛;另外,新人、新片比较多,年轻的导演很多,拍摄风格很有特色。

  于洋说,“入世”对于中国电影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入世”也并不是洪水猛兽,应当很冷静客观地看到自己的问题,也看到优点,看外国影片也应如此。中国12亿人口,有很大的市场,中国有八亿农民,一部电影光打开农村市场就不得了。我们可以拍出一些很好的民族电影,反映民族生活的影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外国人也正在瞄准中国这个大市场,很羡慕东方民族的文化,他们也拍一些东方的题材,但拍得很不像样。中国电影的腾飞还得靠我们的电影艺术家,跟国际接轨,从科学技术上、先进的方法上、电影的生产程序上创新,当然,还得根据我国的国情。有良心的、有自信的艺术家,还是要从自己的土壤上来考虑问题,既要有理想的追求,又要有自己的做法。(转自《华商报》记者:肖东)

相关专题:金鸡、百花电影节


新闻大观>>新闻报道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