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
|
“十五”蓝图宏伟 建设步伐适度 2000年10月25日 11:35
中新网北京10月25日综合报道:《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十月十八日发表,引来港澳及海外媒体的普遍关注,此成为本周外报评述的焦点。 一、《建议》取态积极步伐适度 香港《信报》、《香港商报》、泰国《中华日报》的评论指出,中共执政五十一年,已制订和实施了九个五年计划。其中“一五”到“五五”计划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制订的,“六五”到“九五”是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制订的,而“十五”计划则是中国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开始制订。由于她是实施中共第三步战备部署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要对这一关键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改革开放提出分阶段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因而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中共中央的《建议》取态积极,但并没有头脑发热,而是实事求是,步伐适度。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清醒冷静的认识,对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运行效益不高都有充分的估计,显示高层领导在市场体制下更趋成熟。同时需指出,虽然中国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融合更紧密,但仍有编制计划的必要,这点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不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有其特点,这包括:指导性、预测性、战略性、政策性、协调性等,中共《建议》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不过如何使“十五”计划在内容、形式和编制方法上体现市场经济体制内的要求,成为中国五年计划建设史上的分水岭,这是对计划制定者们的巨大挑战,也被外界关注。 二、“发展是硬道理”由国内外形势决定 《新报》、《东方日报》的评述认为,《建议》再次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北京正确估计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科学决断。从国内看,如果生产力发展得慢,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很难解决;从国际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竞争更加激烈,如果中国不加快发展,不仅会拉大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难以巩固,而且在国际上也没有发言权。实际上这种强调也是暗示国内外,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仍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各项问题的解决,都将有赖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十五”计划的重点是经济结构调整 《香港经济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报认为,中国近二十年经济发展之所以出现巨大波动,主要是产业结构失调,地区发展不平衡和重复建设严重所致。随着讯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日益逼近,给整个中国经济带来机遇的同时,压力也越来越大。因为能否把握时机,关系着中国经济是迎头赶上,还是被西方发达国家甩得更远。所以,北京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就变得非常关键。同时,把经济结构调整始终贯穿于整个“十五”计划,甚至更长期计划,是使中国经济从此走上健康、稳定、高速发展的关键。《建议》中提出,把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这一思路对中国经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因为“十五”期间正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只有加速完成结构调整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才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特别是对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不但有利于社会保障基金体系的建立,更有利于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中国产权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 四、“十五”强调人的因素是一大突破 美国《世界日报》、泰国《新中原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等报的评论认为,在《建议》中,有个引人注意之处,就是浓墨重彩地强调人的因素,突出强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在规划中处处体现人的存在和要求,这是中共历次规划制定思想上所没有的重要突破,也是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多方面的现状提出的要求。从政治上来说,中共作为执政党,在世纪更替之际,需要获得更多的民众支持,在制订“十五”计划时体现民众的要求则是最好的落实。从社会层面来说,缩小贫富、地区差别,调整人口政策和失业问题均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不解决好,经济持续发展也不保。从经济上来说,中国的经济形态已发生重大改变,指导思想也必须改变,从原来自上而下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变为全力调动民间的积极性,重视市场作用,重点向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不论这是客观要求还是主观需要,作为一份经济和社会性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强调对民生的重视,同样体现了中国的进步。 |
|||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