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
|
克林顿终于扔掉了烫手的山芋’NMD 2000年9月15日 08:59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计划是五角大楼试图建立一套防御从外国侵入美国领土导弹的军备系统的最新版本。这个系统最主要的支持者是军备制造商。这个计划要求在2005年之前在阿拉斯加州配置20个拦截导弹(两年后增加到80套)和5个早前预警雷达。它将破坏现有的国际军备控制和销毁核武器协议,包括国际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减少战略武器条约和控制中子核武器协议等,这将会导致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据悉,如果决定部署NMD,美国军方将分四个阶段完成全部部署。预计到2005年可部署20枚拦截导弹,到2011年前后部署完成。届时整个NMD系统将包括至少2座发射场、3座指挥中心、5座通讯中继站、15座雷达、29颗人造卫星、225座地下导弹基地及250枚拦截导弹。 这两处拦截导弹基地,将可提升NMD的能力,以对付像伊拉克和伊朗这些中东国家所发射的导弹。专家暗中提及可能在缅因州设立第三座拦截导弹基地,以提升对美国东岸的防护。建造该系统将耗资至少600亿美元,还不包括后期工作,从人员配备上来说,它至少需要1455人才能运作。美国政府表示,光是第一阶段即需费时8年,但大部分专家认为10至16年是较安全的进度,风险也较小。 目前,尽管克林顿总统作出了任内不部署NMD的决定,但他仍授权美国国防部长科恩继续积极推动研发和测试此一系统的计划。由此可见,NMD这个“烫山芋”由克林顿手中抛到了其下任手中,其烫手程度是可想而之的。 9月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华盛顿的乔治敦大学发表演讲时宣布,由于目前对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技术和整个系统的有效性缺乏足够的信心,因此他决定在“现阶段”不授权部署这一系统,而将这个重大决策留给了下届美国政府。 ——克林顿终于抛开了这个难题 在讲话中,克林顿称有关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虽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由于截至目前的资料无法断定“对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在技术和整体系统有效性有足够的信心来着手部署”,他决定不授权在此时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克林顿说,他是在经过仔细考虑后决定暂时不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他说,他今天的决定对下任政府可以完成整个系统部署的时间表影响不大。如果下一任总统最终决定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美国仍可在2006年或2007年完成这一防御系统的部署。 克林顿强调,美国必须考虑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决定对亚洲安全的冲击。他说:“下任总统在作出部署决定时,必须避免刺激已经危险的来自中国和南亚的区域核能力。”尽管下任总统也许会认定美国在21世纪的安全利益需要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但是我们绝对无法忽略在这个逐渐相互依赖的世界中其他国家的行动和反应,的确会影响我们的安全这个事实。” 克林顿指出,有效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可以在美国的国家安全策略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但它不可能成为国家安全策略的全部。此外,携带核武器的弹道导弹也不代表美国面临的整个威胁,美国还面临化学和生物武器以及部署它们的各种致命科技的威胁。他说,“我们必须与我们的盟国和俄罗斯合作阻止潜在的敌人以大规模毁灭性的核、化学和生物武器威胁我们。” 但他表示,已授权美国国防部长科恩继续积极推动研发和测试此一系统的计划。他说,原先计划的19次拦截测试至今只进行了3次,因此,在最终决定是否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之前,还需要进行试验。他说:“我们应当进一步来确定如果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将是否真正加强我们全面的国家安全。” ——盟友和“传统对手”均额手称庆 世界各国政府与要员对美国作出这一决定表示赞赏,美国的传统敌人和长期盟友均表示如释重负,赞扬美国总统的决定是一个“明智之举,避免了国际力量均势受到动摇。 俄罗斯总统普京9月1日深夜发表声明,美国总统克林顿决定推迟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是深思熟虑和负责任的举动,这将有助于加强世界战略稳定和提高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威望。普京同时还强调,克林顿的决定并不意味着华盛顿和莫斯科目前在《反弹道导弹条约》问题上的立场已完全一致。但俄罗斯准备与美国和其他有关国家一道继续致力于进一步削减核武器,完善核不扩散机制和加强战略稳定,以确保国际安全。他表示已向俄外交部和安全会议下达了相应的指示。俄罗斯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总局局长伊瓦绍夫上将9月1日晚也表示,美国总统克林顿有关推迟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决定是“建设性的体现。 欧洲领袖也表示放下了心头大石。英、法、德、加等国也表示欢迎,称克林顿不匆忙进行这一计划是明智的。英国外相表示,他的国家欢迎克林顿的处理方法,认为克林顿仔细考虑了美国盟友和其他国际伙伴的意见,这些盟友和伙伴曾告诫他切勿作出仓促决定。“我们期望与现任美国政府就这一问题继续对话。”法国总统希拉克“极为关注”克林顿的决定。他曾指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有破坏战略平衡和重新触发军备竞赛的危险。” 德国对克林顿作出的“明智决定表示理解和尊重。德国政府发言人称赞克林顿的行动是“明智的决定,并说德国总理施罗德曾亲自敦促克林顿“切勿作出仓促决定。北约秘书长乔治·罗伯逊也认为,克林顿总统暂不授权部署NMD实为“谨慎之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9月2日就美国总统宣布决定暂不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发表谈话指出,美方的这一态度是理智的。朱邦造说,中方重申,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与安全符合各国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国际军控和裁军努力。他说:“我们希望美国政府更多地和世界各国就此问题进行接触与讨论,以便作出符合世界各国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决定。”并明确表示,“中国希望美国取消这一计划。中国希望克林顿总统的这一决定能成为美国放弃整个计划的关键步骤”。 ——导弹防御系统远非天衣无缝 克林顿在其任期最后决定把是否部署NMD这个“烫手的山芋留给下届政府,有许多内外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目前美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技术上存在着严重缺陷。 NMD由地基拦截系统(约200枚陆基反弹道导弹)、天基传感器以及指挥、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组成。主要用于对付较小规模和意外进行的对美国的导弹攻击,即能够抵御50枚左右远程导弹的袭击。美国国防部设想,地基拦截系统是由大气层外杀伤飞行器、助推器、地面指挥与发射设备等组成的系统。这种导弹从发射井发射后,助推器推进到实现拦截的部位。在来袭弹道导弹高速飞行的中段,地基导弹以巨大的动能,撞击侵入的导弹弹头,将其摧毁;地基雷达担负监视、搜索、跟踪、识别火控和杀伤评估的任务;天基传感器,即预警卫星,可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探测导弹发射点和提供导弹中段飞行的跟踪与信息识别;改进型预警雷达可对侵入的导弹的弹道初段进行探测、跟踪和计算其矢量,并向拦截导弹提供必要的数据;作战管理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则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监视和评估实情,制定和协调作战计划,起到“大脑与“神经的作用。 但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未成为美国人追求的那样是一个天衣无缝的保护伞,就连美国自己的一些军备专家都担忧导弹防御系统难以取得非常理想的防御效果。他们认为,即便这道屏障能够有效拦截并摧毁来袭的洲际弹道导弹,但对付那些很有可能采用低技术发射路线的核弹头和生化弹头却徒劳无益。美国技术专家马克·汤普森1999年2月在《时代》周刊撰文认为,如果载有核武器或生物武器的弹头采取多弹头分导技术,NMD这道屏障恐怕就会不灵;某个敌国也可以将一枚核弹装进卡车或是藏在货船中偷偷运进纽约,或者索性在20英里开外的近海向曼哈顿发射一枚装满致命毒气的类似飞毛腿的导弹,在NMD的鼻子底下就会“如入无人之境”。 就连积极倡导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的美国国防部长科恩也不得不承认,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更为担心的是我们其中一个城市可能会发生手提箱炸弹爆炸事件。而没有多少国家会向美国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因为这样做实际上使他们自己也面临灭顶之灾的危险。 按照技术要求,在实际部署前,要进行19次试验才能获得对该系统进行评估及研制所需的必要数据。据估计,要到2003年才能研制出第一枚有实战应用价值的NMD拦截弹头并对其进行评估。NMD目前还处于初级试验阶段,技术上远不成熟,有人甚至对它的可行性都持怀疑态度。去年秋以来,美国军方进行过3次导弹拦截试验,结果是一次成功,两次失败。 1999年10月2日NMD首次试验成功。2000年1月18日第二次试验失败。五角大楼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拦截弹上的一个小金属管破裂,致使冷却剂泄漏,未能将这种液体输送到红外线热跟踪传感器内,因此传感器无法正常工作,导致拦截失败。2000年7月8日第三次试验再次失败。原因是拦截导弹的弹头未能接收到所需的电子信号,所以没有与弹体分离,导致试验失败。2000年9月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原定今年10月或11月进行的下一次拦截试验将被推迟到2001年。 为此,近40名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前往国会,要求放弃NMD试验。认为发展NMD成本过高,作用有限,并不合算。据透露,每次导弹拦截试验都要花费上亿美元,初步部署则要投资上百亿美元,建成全部系统的费用要高达600亿美元,但谁也不敢担保它建成部署后“天衣无缝不出问题,更何况现代科技发展神速,NMD将来是否会变成一堆废物,难以预测。技术上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使克林顿实施NMD计划受到强大制约。 ——NMD系统打破地区乃至全球战略力量平衡 克林顿政府决定推迟部署NMD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美国发展反导系统的做法不得人心,遇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相信,如果任凭美国肆意妄为,势必损害国际社会推动军控与裁军的努力,必将对下世纪的全球和地区战略平衡产生广泛而深远的消极影响。 美国大力发展导弹防御计划,其根本目的就是进一步增加军事实力,夺取21世纪的战略优势;强化同盟关系,对主要对手形成包围遏制之势;确保“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战区战争”;确保美国本土、海外驻军及盟国的安全,免除推行全球称霸战略的后顾之忧;推行双重标准,控制武器扩散方向;利用盟国的资金和技术,刺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维护军工企业的利益。 NMD系统打破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力量平衡,刺激军备竞赛。进攻和防御是相对的,导弹防御计划不只是单纯的防御系统,还具有极强的进攻性。它严重削弱了其他核国家的战略威慑力,打破地区乃至世界的战略力量平衡,从而进一步刺激军备竞赛,影响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破坏国际军控和裁军进程。冷战结束后,世界军控和裁军进程加快,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世界主要国家先后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美俄之间继《反弹道导弹条约》后又达成《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和《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美国执意推行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严重违反了现已达成的一些裁军和军控条约,这将使冷战后国际社会对军控和裁军的信心受到极大动摇,许多国家将被迫重新考虑对已作出的承诺,国际军控和裁军进程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俄罗斯政府、杜马和军方都多次发表声明,强烈抨击美方的修约企图。俄方甚至威胁说,如果美国单方面违反《反弹道导弹条约》,俄将不再遵守业已批准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刺激导弹及其相关技术的扩散。美国一方面大力提倡全球范围内的反扩散,另一方面又以合作开发TMD为名,向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转让和出售先进的导弹技术,这就超出了《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所规定的一些内容。另一方面,其他国家也可能受美国的影响,与他国进行导弹及其技术方面的合作。美国TMD计划的施行,将刺激导弹及其技术的进一步扩散,给世界形势带来新的不安全因素,影响大国关系。 美国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涉及中、美、日、俄等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大国,这几大国的关系都将因此发生深刻变化。美俄之间限制和削减战略核武器的进程将严重受挫,中日关系将会因此而增加相互间的不信任,中美之间更将会因美国把台湾纳入此计划中而增加更多的摩擦和冲突。美国置其他大国的安全利益于不顾,势必给大国关系投下阴影,破坏双边甚至多边安全合作的基础。因此,西欧盟国对NMD也普遍持反对或保留态度,特别是法、意、德等国都公开表示反对。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和情报部门对部署NMD的外交后果评估不一,无法达成共识,这样克林顿也难做决断。 ——面对NMD 共和、民主两党态度大相径庭 克林顿的决定也是出于大选年党派政治斗争的需要。共和、民主两党在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问题部署的时间、步骤、范围以及对待《反弹道导弹条约》问题上,双方态度大相径庭。共和党在NMD问题上咄咄逼人,提出要“尽早建立一个覆盖包括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在内的庞大的导弹防御体系,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单方面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克林顿政府及民主党则坚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明确提出部署范围只限于美国50个州,而且分阶段实施,在近几年内首先在阿拉斯加州部署100枚拦截导弹;另外,在决定是否部署NMD时,坚持要考虑费用开支、技术可行性、对他国影响以及核威胁紧迫程度等四大因素。倘若在当前技术条件、外交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下,草率作出部署NMD的决定,会引起民主党和一些中间选民的不满,并使民主党总统竞选人戈尔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 今年7月7日美军NMD第三次试验时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向太平洋发射的靶弹“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后因试验临时被推迟2个小时,到7月8日凌晨零点19分才发射,但是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据美国空军官员在五角大楼解释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拦截导弹的弹头未能与第二级火箭分离,这枚导弹由美国著名的军火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产品质量应该非常可靠,在以往的试验中从来没有出现问题。有人甚至怀疑是军火商故意让试验失败,以避免一旦成功被迫马上作出是否部署的决定。 就目前情况来看,美国官方和学术机构内部对NMD也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现在克林顿在NMD问题上“撒手让权,不失为明智之举。 克林顿执政8年,美国经济增长,实力增强,外交频频得手,尽管绯闻缠身,但公众支持率仍在60%以上,这在战后历届总统中是少见的。但在部署NMD问题上,美国内争议颇多,前景实难预料,决策风险太大,搞得不好,很可能遭到后人指责。最稳妥的办法是绕开这一难题,把“烫山芋甩给接任者,这样他就可以给自己的最后任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尽管克林顿总统作出了任内不部署NMD的决定,但他仍坚持认为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十分必要,是美国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表示要继续进行有关技术试验,为初步部署做好积极准备。美国国会通过的立法规定,只要技术条件成熟,NMD必须部署。由此可见,NMD这个“烫山芋到了克林顿后任的手中,一时也难以“凉”下来,肯定要不了多少时间还会被再次炒“热”起来。(作者:胡凡、王宇/转自《北京青年报》) |
|||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