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2年07月10日 星期三

中新网广告



中新专著>民俗篇>时令

“九九歌”与花信风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在北京大学讲演时,提到中国“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的谚语,我感到十分欣喜,不禁想到从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天文、气候、气象等知识,似乎当年非常普及,而现在却十分缺乏了。不信,如果在大学生中普遍举行个测验,能够说全二十四个节气,能够说清数九,九九消寒,各九特征谚语的能有几个人呢?恐怕不少人要交白卷。而这些又都是当年乡间小学或私熟中不教就会的。

  由冬至那天“数九”算起,每隔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过完,迎来春天,谓之“出九”。关于“九九”谚语,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所以说法也不同。如“七九河开”,北方河水结冰,所以有河开的说法;江南冬天河水不结冰,也就无所谓河开了。人们常常引用的刘侗《帝京景物略》中所载的: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要伸脚睡,蚊虫虼蚤出。

  《帝京景物略》是部好书,我曾不止一次地夸过上面的文章。在《春场》中所引的这首歌,是哪里来的呢?文中说:“有直作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之候。”简单说,是从刻字铺卖的九九消寒图上引录,而并非采风于燕京民间。我以为,似乎这首歌是江南人编的。第一,按日程寒暖与北京气候大不同,七九才是正月初,如何衣单呢?第二,歌词押韵不对,“七十二”与“寻阴地”,“二”读作“尼”才能押韵,因此说这首歌是南方的。真正北方是另一首:

  一九二九,冰上行走;

  三九四九,掩门叫狗;

  五九六九,袖内拱手;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数九之后,河面结冰,虽薄而坚,头、二九便可走人。三、四九最冷,屋中暖和,人不出去,唤狗吃食,也只掩一门缝。五、六九,腊尾年头,街上遇到互相寒暄,手操在袖中作揖。七九冰化了,八九雁来了,九九之后,已是春耕之时了。中曾根引用的,当是这一首了。

  “九九”的说法,不但计算气候时令十分方便,而且很有情趣;编成歌谣,人们也容易记忆。这似乎是中国独特的普通历法和气候知识的方法。其特征是巧妙地利用数字,如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重五、重九、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番花信风,用这些特殊的数字纪历,每个都有它的特殊时令变化,特殊风俗的内容,富生活情趣;而且同“九九”一样,昔时真可以说是家喻户哓。尽管南北气候差异很大,风俗、语言也不相同,但是对于这些数字表现的气候节令,却都非常熟悉,非常重视,而且都有很悠久的历史。如苏东坡诗云:“算来九九无多日”,杜少陵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可见远至唐宋这种提法已非常普遍了。

  二十四节气,按周天三百六十度等分,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这是中国最早的伟大发明。一般人常说三大发明,四大发明,而把这个天文气象学上为人类所作的巨大科学贡献忽略了,这是很不应该的。由二十四节气又产生出了“九九”,“三伏”等,很有趣,其计算方法,都是“三”的倍数。清代大学者赵翼有篇名文《释三九》,说明三乃数之始,九乃数之成。这是联系到最早的数学原理的认识。

  除二十四节气外,还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数来了春的消息,二十四番花信风,数出了春天脚步的次第。这既关游赏,更关农事。宗懔《荆楚岁时记》云:

  始梅花,终栋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

  现在人们说起二十四节气一般还知道,说起花信风,知道的就更少了。不妨在此作个简单的介绍。据《蠡海集》载:每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共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应之。其顺序是: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春、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余靡、三候栋花。

  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报来了春讯;二十四番花信风,细数春之年华。岁时多感,故国情深,唯祝花开次第,烂熳春光吧。


滚动新闻-新闻大观-中新图片-中新财经-中新专稿-图文专稿-中新影视-中新出版-中新电讯-中新专著-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