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2年04月25日 星期四

中新网广告



中新专著>名人录>戏曲曲艺

急管繁弦忆偶虹



  三、四十年代的北京,请人看戏和请人吃饭,几乎是同样庄重而又盛行的待客礼遇。那时,请人看戏,大多是在广和楼、广德楼、华乐、三庆等戏园。

  戏看多了,不但熟悉了演员,慢慢地也知道了戏曲教师、戏曲编剧的名字,笔者“认识”翁偶虹,就是那时开始的。

  翁偶虹出身于北京的书香门第,幼时就嗜剧成癖。14岁投稿《黄报》,为程砚秋演出的《文姬归汉》作序。序文不但文采飞扬,而且评述得体,以髫龄童子而论大师之艺,一时剧坛轰动,内外行人惊为“神童”。

  稍长,翁偶虹更潜心钻研,心注戏内,文凝笔尖,开始了编剧生涯。他为程砚秋编写的《锁麟囊》,通过几户人家富贵贫穷的变化,写尽世态炎凉,倡导友善相处。一经演出,成为程派名作。为李玉茹、储金鹏、王金璐等编写的《鸳鸯泪》,通过周仁夫妻誓死抗暴的故事,讴歌舍已助人,鞭挞邪恶势力,戏演到周仁献妻时,真有“台上一人啼,台下千人泪”的悲剧效果。还有为宋德珠编写的《百鸟朝凤》;为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等编写的《百战兴唐》;为李玉芝、李玉茹、张玉英等编写的《凤双飞》等等,都不落俗套,各具特色,获得“翁剧”的美誉。

  翁偶虹既是编剧家,又是戏曲教育家。他在中华戏曲专科职业学校供职10年,曾任学校戏曲改良委员会主任并兼授文化课。在学校中,他或编剧,或导演,或授课,或解难,成了众人景慕的博学顾问。戏校的“德、和、金、玉、永”几科学生,都得到他的绛帐春风。1940年,戏校被迫解散,一群学生身怀绝技却献艺无门。翁偶虹只身闯进梨园公会,要为学生组班,几经口舌,终于成立了以李玉茹、王金璐、储金鹏为中坚力量的“如意社”和以宋德珠为首的“颖光社”。两社阵容齐整,英气逼人,北演燕京,南下上海,一时名噪京沪。应该说,翁偶虹既以严师雨露滋润于先,又挺身组班提携手于后,很有些伯乐之功。至今,在大陆的傅德威、李和曾、王金璐、李玉茹等,有“台湾金少山”之称的名花脸高德松,在美国的白玉薇,在日本李玉芝等,当是不会忘却这位师长的。

  日前,友人带来内地出版的《翁偶虹戏曲论文集》,书中,翁偶虹以如椽之笔,描写了杨小楼、郝寿臣、高庆奎、程砚秋、马连良、李少春等诸多名家的艺术生涯。读之,深感翁之文笔愈显老到,记述愈见精妙。


滚动新闻-新闻大观-中新图片-中新财经-中新专稿-图文专稿-中新影视-中新出版-中新电讯-中新专著-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