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1年10月09日 星期二

中新网广告



中新专著>美食篇>饭庄佳肴

忘不了“二荤铺”



  在说到打卤面时,提起“二荤铺”。外地人是不大懂得这个名称的,而在北京人看来,却是很有感情的,尤其是在北京经历过一段大学生活的人,很少有从未下过小馆的,这个小馆,绝大多数是“二荤铺”。因此走到天涯海角,总忘不了那二荤铺的热烈场景,那叮叮(口+当)(口+当)的火爆的灶口敲炒勺的声音,那抑扬顿挫拖着漫长尾音的跑堂的喊菜名的声音,那比拨拉算盘珠子还快的清脆的伙计的算帐声……“溜肝尖儿,吃嫩,小碗川黄瓜片儿,外带五个花卷,马前——三吊六、两吊二、四吊七,一共十吊另五百。您哪——我候啦!”这是一部特殊的、热烈的、没有乐章的协奏曲,是一部永远响在京华游子耳边的协奏曲!

  所谓“二荤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只有肉和“下水”(即猪内脏等)两类荤菜,不要说没有海参、鱼翅等海货,即使鸡鸭鱼虾等也不卖的小饭馆。地方一般都不大,一两间门面,甚至灶头就在门口,而座位倒在里面,人也不多,一两个掌灶的大师付,一两个跑堂的伙计,一两个打下手切菜,洗碗“小力把”(即学徒)就可以了。卖的都是家常菜:肉钉酱、炒肉片、溜腰花、炸丸子、酸辣汤等等。没有菜牌子,菜名都是伙计在客人面前口头报。常常是熟人,用不着客人说,伙计已经替你想好了:“得了,还给您炒个肚块儿,高汤甩果,一小碗饭两花卷,马前点,吃完您就走,误不了您的事儿!那话又爽气,又温暖,这就是二荤铺值得天涯游子日夜以思的原因吧!

  “马前”就是提前点,快点。“三吊六”等等这是40多年前北京用铜元时算帐的叫法,“三吊六”是三十六枚铜元,一般用“大枚”即当20文制钱的铜元,只有18枚。五十望六的人也都还用过这种大枚,至于当年二荤铺伙计口头算帐功夫的熟练、快当,那真是久著声誉,有口皆碑,不必多说了。

  二荤铺虽然小,却也有很著盛名的,煤市街百景楼之软炸腰花、炸肝肠当年是十分著名的佳肴,扒肘条等菜都十分拿手。因为生意好,改名为“龙海楼”,想升格为饭庄子,与“八大春”争一日之雄,可惜后来竟倒闭了。


滚动新闻-新闻大观-中新图片-中新财经-中新专稿-图文专稿-中新影视-中新出版-中新电讯-中新专著-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