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电影,是美商雍松于1896年到1898年,先后在上海福建路唐家弄的徐园,英租界大马路泥城桥下的奇园,以及天华茶园等处放映的美、法等国短片,如《俄国皇帝游历法京巴里府》等,并在当时《申报》上刊登电影广告。1899年,西班牙商人加伦白克带了一台简陋的电影机和几本电影的残旧片断,来到上海,借当时上海闹市区的英租界四马路“四海升平楼”茶馆放映,内容是高山、流水、火车飞奔、轮船行驶、人物鸟兽的活动等,大部分是法国百代公司的出品。第场放映十几分钟,门票铜钱30文。不久,他换了八本完整的短片(新闻片和风景片),迁移到虹口乍浦路口的跑冰场放映,门票涨到铜钱100文,生意十分兴隆。但时间一长,观众看厌了,只好停演,最后盘给了西班牙商人雷玛斯。
雷玛斯借四马路的“青莲阁”茶馆楼下的一间房子,设了一个影戏部,他经常换映几部短片,并同时演出魔术,入场卷高达每位120文。影戏部门上挂着黑布门帘,门外贴有红纸广告,还雇了中国人站在门口收票和吹打洋鼓洋号,以招徕观众。房间晨排着几张条凳,凑满20人就放映一场。营业始终不衰,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才停业。这是当时外国人在上海放映电影最久的一家。
后来雷玛斯又在虹口乍浦路的一块空地上,用铅皮搭起一座电影院,名为“虹口大戏院”,首映的一部片名叫《龙案》;这是上海专业电影院的开始。同年,他又在北四川路海宁路口建起一座富丽堂皇的“维多利亚大戏院”。当时上海还有几个外国人也建造了几家新戏院,同雷玛斯的维多利亚大戏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此,外国人在上海开设放映电影的戏院越来越多。
清末民初,人们对电影这种新鲜玩意儿发生浓厚的兴趣,经常去游乐场和戏院看电影。其中有两位青年,能过看电影,遂渐产生了要亲自从事这门新兴事业的强烈愿望,并如饥似渴地去学习。这就是张蚀川(后改名张石川)和郑正秋。
他俩并不懂得如何拍电影,就通过一位当新剧演员的朋友弄到几本日本的电影杂志来学习;边学习,边实践,由郑正秋担任编剧,张蚀川担任“指挥官”(即后来的导演)。他们创办的“亚细亚中国影戏公司”也就成了中国第一家摄制影片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