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迈阿密风云》:空泛的动作神话
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手戏是迈克尔·曼电影的灵魂。但《迈阿密风云》中却完全没有,整个电影有些散架了
★ 文/卫西谛
迈克尔·曼是电影评论家们公认的动作电影大师,他善于运用色调、动作、音乐以及城市景观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一般是两个男性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他用鸟瞰式的俯视镜头营造出城市的割裂感,而且善于在灯火连片的画面里捕捉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那种对男性特有的深沉和落寞的描写,以及伤感的宿命论,很能打动人。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期待,《迈阿密风云》多少有些令我失望。这种失望直接源于迈克尔·曼自己撰写的剧本过于薄弱。这部电影改编自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部电视剧,当时就是迈克尔·曼执导的,并引发了收视热潮。或许是他对人物过于熟悉,缺乏新鲜感,所以编写过程中忽略了很多细节的填充,以至于这最终成了一部具有日常活力但实质空泛的电影。
电影的大致内容是:桑尼(科林·法瑞尔饰)和雷卡杜(吉米·福克斯饰)两个卧底警探,渗透进一个庞大的毒品网络,目的是要查出埋藏在己方高层的内贼。在此过程中,桑尼遇到了毒老大蒙托亚的情人兼执行者伊莎贝拉(巩俐饰)并产生了感情。奇怪的是,最后内奸被放在了一边,干脆一场激烈枪战,把走私贩毒的重要角色杀了个光。故事潦草至此,当然令多数人失望。
而迈克尔·曼拿手的男性之间的对手戏完全没有出现。《盗火线》中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之间,《惊爆内幕》中阿尔·帕西诺和罗素·克洛之间,《借刀杀人》中吉米·福克斯和汤姆·克鲁斯之间都有精彩的“飙戏”场面。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手戏是迈克尔·曼电影的灵魂。但是《迈阿密风云》中完全没有,整个电影就有些散架了。为了建立人物之间的情感,迈克尔·曼不得不游离故事之外,拍摄了数场被媒体“流传”的激情戏,吉米·福克斯和他的黑人女友一场,科林·法瑞尔和巩俐三到四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在剧本薄弱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几场激情戏,就建立不起男女人物之间的亲密感,那么影片最后他们的紧张、愤怒、深情等等就更无从谈起了。
《迈阿密风云》不再是一个神话。迈克尔·曼也不期待它成为一个神话,他用数字高清摄影机拍摄了这部电影。在上一部电影《借刀杀人》中,迈克尔·曼已经尝试用DV拍摄整部影片,他通过DV本身的特性表现出粗颗粒影像,从而呈现人物的困境和城市的冷漠。这次不过是故技重施。
勿庸置疑的是,他的手法和技术是完美的,基本用自然光,实景拍摄,构成的气氛非常逼真。但是这里的美学特性却与好莱坞商业片的传统背道而驰,甚至有看惯了精致包装过的大片的观众质疑说“画质怎么那么差?”但这的确是迈克尔·曼的追求,不是故意不“美”,而是故意追求自然的真实感。对于这一点,我倒没有觉得厌烦,迈克尔·曼的画面应该说是另一种“精致”,他非常仔细和认真地营造一种新气氛,节奏感非常好,这必须归功于他娴熟的剪切以及提神的背景音乐。
但为此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一方面是耗去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因为在这部电影里刮风下雨全都是真的,拍电影最花钱的地方其实就是“等待”,这部电影片长146分钟,却耗掉了310多个拍摄工作日;另一方面就是观众的不认可,谁也不想看到两张未经修饰的大脸在银幕上晃来晃去(巩俐在这部影片中也并不美也不精神,相反有些显老,看上去很疲倦的样子)。
应该说《迈阿密风云》的故事性确实不强,俗并且未能自圆其说,这似乎也成了近来好莱坞动作片的通病。不过迈克尔·曼用他的DV美学和导演技巧弥补了剧情上的一些缺陷。他最大的失败大概在于花钱过多了。这部电影共花了1.5亿美金,有9位制片人、17位化装师、24位美工师、26位音效师、31位电脑特技设计师和54名特技演员;拍摄地横跨南美7个国家:乌拉圭、哥伦比亚、巴拉圭、多米尼加、古巴、海地和巴西。其实这些我们在电影里都没有特别注意到。或许是迈克尔·曼过于认真了吧,一场五分钟在海地或者古巴的戏非要把摄制组拉过去拍么?虽然符合某种真实性的原则,但这种奢侈是和节省、简约的数字电影拍摄目的背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