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块“活化石”,记载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足球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化。他也是一位“老园丁”,几十年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年维泗,一个赫赫有名,又德高望重的足坛名宿。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早已解甲归田的年维泗这次国庆长假专程来上海金山观看沙滩足球赛,依然兴致不减。聊起足球和往事,白发满头的他满怀深情,令人动容。
峥嵘岁月难忘怀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国脚,年维泗经历了从国脚到国家队教练再到中国足协主席的变迁,这样的经历在中国足球史上是绝无仅有的。50多年的足球生涯,年维泗培养出了100多位国脚,数十位著名教练,曾经在中国足坛叱咤风云的徐根宝、迟尚斌、沈祥福、贾秀全无一不是年维泗的高徒,光这两大成就,也无人能比肩。
不过,和年维泗聊起这些,面目安详的他摆了摆手,“都过去了,不谈了,还是聊聊现在的足球。”对于过去的那段峥嵘岁月,年维泗更多的是放在心里。在他的自传《欣慰与悲怆》中,老人就有过一次详尽的回忆。但让年维泗感伤的是,每次回忆不免带着些许苦涩。“说是欣慰和悲怆,欣慰很少,大部分都是悲怆。”
在29岁因一次重伤退役之后,年维泗走上了执教之路,但他的执教生涯同样充满悲剧色彩。4次在危难关头出任国足主帅,甘当绿叶为后来者披荆斩棘,但中国队却始终与世界杯失之交臂。“回想起来我有两个遗憾,一个是受伤太早,没能为国再踢几年,另一个是中国队在我执教时没有进入世界杯。”
球员应该有绝活
说到现在的国家队比赛和联赛,年维泗语气明显加重了一些。“现在很少看比赛了,没意思,踢得叫人提不起胃口。”他将中国球员的特点归纳为四多,失误多、争吵多、犯规多、耍赖多。“球踢得不怎么样,钱拿得倒不少,球迷怎么会去现场看你踢球?”
因为看球,年维泗曾经几次气愤难当后,对家人发起脾气。几次下来,只要他一看足球,家里人就立即起身,躲他远远的。他还曾发誓不再看足球赛,可有时又忍不住。“毕竟足球是我一辈子的心血所在,怎么能不看呢?”不过,随着岁数的增大,年维泗的心态也越来越淡定。“关心肯定关心,但比赛不是经常看了。”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球员,年维泗年轻时就以训练刻苦、技术出色著称。但对于现在的球员,他有一肚子话要说,“过去领导总是说,为国争光,为足球事业做出贡献。现在,踢球就只剩下一个目的:挣钱。不少人技术上不精益求精,没有自己的特点绝活,训练懒散,这球怎么可能踢好?”
说到这里,年维泗不由得提高了嗓门:“欧洲强队的那些球员每年的训练时数能达到1000个小时,我们呢?最多五六百个小时!中国足球总是在找差距,差距就是在这最基本的日常训练。”年维泗始终认为,随着足球的发展,球员的训练也应该一代比一代更精、更苦才是。
感悟最深要真诚
无论是执教时间还是执教水平,年维泗都堪称中国教练员的一大楷模。对于自己几十年带队的一些感悟,年维泗用8个字来概括:“以诚待人,自强不息”。“当教练时由于有时心情急躁,说话不注意方式,难免会伤害球员的积极性。但我始终诚恳地对待他们,希望自己带出的人能出成绩。”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年维泗的弟子们依然经常前去看望,师徒间的友谊非常深厚。这次的沙滩足球赛期间,徐根宝、容志行等昔日弟子,都对恩师尊敬有加。对于根宝十年磨剑的决心,年维泗十分赞赏,“青少年足球是根本,现在学踢球的孩子少了,做这种基层工作就显得更重要了。”当然,他也不忘提醒弟子,“一定要在教球的同时,让球员学好文化知识,这两件事同等重要,千万马虎不得。”
70岁零4个月,年维泗学会了开车。除了钓鱼和看书这些爱好外,他还经常开着自己的小车外出。对于晚年生活,年维泗也有自己的八字方针:与世无争,颐养天年。他的生活规律而幸福。和老伴朝夕相处,伉俪情深。这次沙足赛,两人更是形影不离。一个走丢,另一个肯定到处寻找。过去,一年里聚少离多,老了,总算可以平平安安地在一起,年维泗说,他很知足。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徐东海 闫星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