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施明德号召的反贪运动将于9月9日揭竿而起。这场静坐示威在台湾乃至华人社会都前所未有,在广告创意人范可钦的直接参与之后,呈现了诸多与众不同之处,并被称“运动美学”。
人们注意到,陈水扁以及民进党高层对施明德的择善固执,采取了污名化、泼墨式的人身攻击,旨在激化矛盾而非缓解矛盾。
陈水扁试图再度玩弄“过境外交”,希望乘坐“空军一号”落地关岛,甚至有可能利用媒体为己造势,美国已有警惕,因此,或者予以拒绝,或者作出诸多限制。这似乎透射出,美国无意淌台湾政局的浑水,继续作壁上观。
有创意的抗争模式
施明德一呼百应,社会公众的期待值迅速升高。在被“昔时同志”毫不留情逼到墙角之后,他只能义无反顾,并写好了遗书。他甚至公开宣示:“不是陈水扁倒下,就是我倒下。”这句话意味着,若反贪腐运动旷日持久,无法达致预期目的,善后以及安全退出机制的准备问题已经提前浮现。有人说,施明德可能还会采取类似殉道的激烈行动。若是,则我们对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政局更为担心。
台湾民主化的蜕变和转型,经历过70年代末期的“美丽岛事件”,也经历过若干影响全局的群众抗争运动。虽然有时会很激烈,但都未失控,更未曾出现大规模暴力和流血冲突,对台湾政治演变或多或少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于是,人们不免怀疑,这次坚持不流血原则的抗争,能否达致组织者和参与者的预期目的。何况,这又是一场刻意凸现创意的“运动美学剧场”。主办单位禁止任何有政治色彩的旗帜和标语进场,只能维持静默,不准喧哗,无须呐喊,连发表感言和诉求的机会都没有。如此全新的模式,若能达到目标,势必会成为亚洲和华人社会民主化的样板。此时此刻,我们只能予以乐观的期待和祝福。
在吊诡、暴戾以及对决态势紧綳的情势下,我们对和平的结局寄予希望。但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在两大阵营壁垒分明的特定情境下,只是动员中道力量,刻意与政治力保持距离的静坐抗争,究竟能否慎终如始,民众是否有足够的忍受力和耐心循规蹈矩,笔者仍然存疑。美国在台协会负责人杨苏迪委婉地表示质疑,似乎反映出多数观察家目前的看法。
结局如何难以预料
迄今为止,以静坐抗议的方式实现某个政治诉求,在亚洲似乎只有甘地的“不抵抗运动”勉强可以算数。大多数群众示威活动,最终都无法避免局部或者较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尽管这样的场面在台湾还未曾发生过,但人们无法确保这次就不会发生。范可钦早前坦言:目前的状态有如“盲人黑布蒙眼走在黑巷里,谁能告诉我们光明在哪里”。这句话凸现出倒扁运动的不确定感。
台北地区的静坐抗议活动,直接参与者多半属于都市中产阶层。他们守法意识较强,容易接受和平理性的诉求方式。而来自中南部的挺扁势力,对静坐抗争不可能毫无反应,不可能袖手旁观。陈水扁“气定神闲”地如期出访,甚至多次发表语带挑衅和煽情的讲话,使挺扁阵营的民粹氛围急速发酵。
台北舆论注意到,这场政治清流与政治流氓的对决,已违反了一般群众运动的游戏规则,原先的“施压阶段”已退让到“宣导阶段”,因此失去了强劲的力道。就等“嘉年华会”登场,玩到一定时候,玩累了就会自动散场。在正剧尚未开场之前探讨欲罢不能的情势发展,正是因为主事者有“盲人黑布蒙眼走黑巷”的表白。
施明德要决一死战,陈水扁要负隅顽抗,彼此之间再也找不到回旋的余地。而任何形式的群众运动,都不可能没有结果,所以必须面对如何善后的问题。
善后安排已经启动
我们注意到,坊间已开始探讨让陈水扁如何“体面”下台的可能性,诸如对他予以政治特赦,或者敦促他因无法视事而告退,由吕秀莲取而代之。或者赎买,或者特赦;或者鱼死,或者网破。可以感觉到,更多的人不愿意看到政治僵局陷于无解的状态中。
吕秀莲近期接受香港《亚洲周刊》独家专访时,进一步展现出旺盛的企图心。她坦言自己早就具备娴熟驾驭全局的能力。这是一篇值得政治观察家重视的访谈。
吕秀莲主动接受媒体专访,并非无的放矢。我们至少能够意识到,倒扁运动一旦陷入欲罢不能的瓶颈之后,各种政治力的危机管控机制已经启动。如何善后、如何解套,将在此后一段时间占据海内外主流媒体的版面。
鹿死谁手,谁是真正的赢家,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有删节) 作者:陈子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