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八月八日电 题:开辟台商发展“新天地”
中新社记者 金果林 黄翔
福建建设台湾海峡西岸,对于海峡东岸的台湾投资者、创业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走进厦门翔安区的友达光电工地,虽然正值酷暑,工人们依然顶着烈日辛勤工作,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台湾最大、世界第三大的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制造商台湾友达光电选择在这里设立其在大陆的第二个生产基地。
这个项目将为厦门带来高额的工业产值。据介绍,友达光电分四期建设,一期投资一点五亿美元,将于二00七年建成投产,每年产值有望达到四百亿元,四期建成年产值将达到七百个亿。更重要的是,随着友达光电的进驻,六家配套企业项目也将随之来到厦门,这些项目将为厦门贡献二百多亿元的产值。
在吸引台资方面,福建利用台资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工业信息、石化、汽车、精密仪器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灿坤、翔鹭、东南汽车、金龙客车、冠捷等著名台资企业相继落户福建。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严正教授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福建的经济总量只是台湾的四十分之一,九十年代初期已是台湾的十三分之一,目前则是台湾的四分之一,尤其是闽南金三角,与台湾经济落差更小,完全具备与台湾产业进行全方位、宽领域对接的条件。
严正教授所说的对接产业中,也包括农业。去年,来自台中的温仁得来到福建参加“五·一八”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从此落地生根。现在他经销的凤梨、芒果、木瓜等台湾时令鲜果,经由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已经销往重庆、成都、上海、长沙、深圳等各大城市。
“厦门城市不大,消费量有限,但是通过这个‘中转站’,我们可以打开广阔的内地市场,潜力无可估量。”温先生如是说。数据显示,厦门口岸进口的台湾水果中,只有三成在本地销售,其余七成销往北京、上海、青岛、深圳、成都等城市,这表明,厦门已成为台湾水果进军祖国大陆市场的重要中转中心。
据统计,自厦门口岸首次进口台湾水果一年多来,合计进口台湾水果五十五批次、五百六十三吨、价值五十三点五万美元,品种囊括柚、菠萝、芒果、莲雾、木瓜、番石榴、杨桃、柿子、槟榔、释迦、枣、柳橙、哈密瓜、柠檬等二十余种。这只是闽台两地农业合作主旋律中的一个小小的“绿色音符”。
自一九九七年七月福州、漳洲两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设立以来,两地农业合作层次不断提高,截止目前,全省累计批准农业台资项目一千七百余个,台商预计在此投资二十一点六亿美元,目前实际到位资金十二点七亿美元,占全国五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台商投资总量的七成以上。
建设海峡西岸,开辟了台商在祖国大陆发展事业的“新天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