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8日电 魂牵梦萦几十载,亲人相聚梦成真。为帮助离散亲人早日团圆,金门县爱心慈善基金会与金门红十字会结合厦门红十字会、厦门日报等单位将举办“海峡海岸(厦金双门)离散家族跨海会亲联谊”活动,透过“小三通”促成多名分居金厦两地失联超过一甲子的亲人,在厦门相会团圆,慰藉思乡之苦。
据厦门日报报道,8日下午,此番来厦的金门老人们将与厦门市红十字会举行两岸离散家庭恳亲会,在厦期间,金门老人还将到各自亲人的家里,共叙亲情。厦门媒体连日来关于金门老人跨海会亲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9月5日,亚洲海湾大酒店市场传媒部经理李珍来电,他们将在金门老人来厦的当天为参加恳亲会的老人家送上精心制作的月饼。厦门国泰妇科医院一直积极参此次两岸离散亲人相聚活动,他们曾派出医务人员负责郑劝老人的健康保健,此次他们又专门组织了一个医疗小分队,保障金门老人在厦期间的医疗服务。该医院院长吴葆康说,要让老人们高高兴兴地来,健健康康地回。
另据“中央社”的报道,厦金两岸离散家族跨海会亲谊活动7日在厦门举行,金门4个家族成员“小三通”到厦门会亲人,洋溢着温馨感人气氛,金门县长李炷烽祝福因战乱分隔两岸的金门乡亲都能有团圆的一天。
7日中午,金门4个离散家族成员搭乘厦金航线班船到厦门,一抵和平码头,即受到金门县长李炷烽、厦门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黄清源及厦门亲人欢迎,大家拥抱在一起,相当感人。
其中,住在厦门的91岁何素绸、85岁何碰皮姐妹,与金门失联85年,见到来自小金门的乡亲林明炼相当兴奋。
76岁许乃恢跨海厦门见到失联60年的83岁大姐许信,姐弟见面紧紧抱在一起,年龄最高的小金门95岁林罗返老太太,来到厦门与失联也是60年的儿子林衍贞团聚,两位年纪加起来166岁的老人家,一偿多年的心愿,心情激动得快说不出话来。
李炷烽表示,厦金离散家族是战争带来的产物,时代的悲剧,他的岳父即是到金门教书,因战乱而与母亲无法团圆,抱憾终身,现在厦金“小三通”已经相通,期待在两岸善心团体协助下,离散家族都有团圆的一天。
金门离散家族会亲团,7日下午还参加了恳亲会和厦金红十字会交流图片展,他们在厦门停留4天,除了与亲人相聚外,并参加投洽会活动、参观国泰妇科医院等。
花絮:
《金门日报》醒目位置大幅刊登活动消息
“金门老人跨海来厦会亲”牵动了海峡两岸媒体的心。《金门日报》在报纸醒目位置以较大的篇幅刊登了这一活动的消息。
据《金门日报》报道,两岸爱心单位推动此项金厦离散家族跨海会亲团圆活动的用意,是希望让两岸更多离散失联老人们圆寻亲返乡团圆的夙愿,拉近两岸同胞爱、民族情的亲密友好关系,树立人性关爱行动新进展,推动亲情双向热络交流互动,谱成丰富的爱心硕果。
我要给他做好多好吃的
“这个就是我的侄子校资啊,还没见过面,他都已经是当爷爷的人了!”蔡连赘阿嬷戴上老花镜,盯着报纸上的照片看了许久,伸出手来轻轻抚摸,开心地笑了。照片上,她在金门的侄子张校资老人领着金门爱心基金会董事长许金龙,站在蔡连赘阿嬷金门老家的门口。
照片上的房子看起来有些破旧,门口有张石桌。记者指着房子问蔡阿嬷,您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吧?她笑着点了点头,说自己在还不懂事的时候就离开了金门,对老家的印象很模糊,但看到照片上的房子,还是感到亲切。
阿嬷虽然已经90岁,但身体还很健朗,打扫屋子、买菜做饭都是自己动手,一天上下六层楼好几趟都没问题。几天前得知侄子要来厦门看她,她可开心了,天天念叨着,还上香“告诉母亲这个好消息”。“我要去码头接他,还要带他到家里来,给他做好多好吃的。”
看着照片上的金门老家,蔡连赘阿嬷开心地笑了。
表姑妈先一步找到他
“再过两天,我就要到厦门见我姑妈了!”当记者拨通家住金门沙美乡的张校资的电话时,这位已年过七旬的老人就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告诉记者。他的姑妈便是现在居住在厦门市槟榔西里的90岁阿嬷蔡连赘。为了这一天的相逢,他们已经等了整整74年。
张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曾听长辈们说七姑婆住在厦门,长辈们对这位姑婆一直念念不忘,可惜一直没有联系上。因为祖籍在惠安黄塘镇,张老先生曾多次经厦金航线回老家省亲,每次经过厦门,他总有种特殊的感觉,希望可以找到七姑婆,但因为不知道姑婆的具体地址,始终未能如愿。三年前,他两位在福建的表哥同金门的亲人联系上后,他才得知七姑婆住在厦门鼓浪屿,已经去世,而她有一个女儿蔡连赘也在厦门。他得知这个消息后很兴奋,希望可以早日和这位表姑妈蔡连赘见上一面。
就在张老先生寻思着怎么联系这位表姑妈时,蔡连赘反而先他一步找到了他。原来,远在厦门的蔡连赘寻亲之情十分地迫切,在厦门日报和两岸红十字组织的帮助下,得知了他的联系方式。“当听到表姑妈的声音时,我激动得快掉眼泪了!”回忆起和表姑妈通电话的情景,张老先生至今心情仍难以平复。他说,虽然和表姑妈没见过面,但听着对方亲切的话语,他可以感觉到那份自然流淌的骨肉亲情。“表姑妈已经90高龄了,她说要到金门来看我,我想,金门到厦门那么方便,我们作为晚辈的,应该先去看看她。” (林燕贞 薄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