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八月十五日电 题:台湾金马影后的大陆琉璃“寻根路”
中新社记者 许晓青
巴掌大小的“西汉中山靖王墓琉璃耳杯”复制品,端放在大陆首座琉璃博物馆的入口处。馆主、昔日的台湾金马影后杨惠姗谈起馆藏的诸多“文物级”琉璃制品,如痴如醉。
杨惠姗和他的“导演丈夫”张毅,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影坛大红大紫,不过二十年前他们激流勇退,开始摸索琉璃艺术。如今一座由一万两千片琉璃砖砌成的博物馆,已成为上海“新天地”的时尚新地标。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博物馆,发现在透明、摩登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博物馆主人的文化乡愁。
“在台湾时,我们总想,我们的文化绝不仅仅局限在这个岛上,我们希望对民族、对工艺美术、对历史追根寻源,最后我们回到了大陆,这里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根基”,杨惠姗夫妇悠悠道来。
恰逢博物馆开馆百日,面对自己收藏的汉代琉璃璧、唐代琉璃樽和宋代琉璃围棋,张毅颇为感慨。他说,这是二十年来潜心网罗的成果,希望历朝琉璃“文物”免遭外流的劫难,把它们永远留在中国大陆。
一九九六年,杨惠姗夫妇首度赴大陆举办琉璃大展引发轰动。当时大多数的参观者还不知琉璃究竟为何物。十年转瞬间,如今琉璃艺术品成了大陆人的时尚消费品。琉璃甚至成了沟通两岸的“鹊桥”。
杨惠姗计算过,当年在台湾淡水起家时,工作室里只有七个人,如今已发展成在海峡两岸拥有两个工作室,一千七百多位同仁的团队。她说,我们算不上真正的台商,开琉璃餐厅、设计琉璃器皿,甚至建了琉璃厕所,这些都是希望与同胞分享这门艺术的内涵。
琉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数杨惠姗历时十年完成的琉璃作品“今生大愿”。为重现敦煌莫高窟元代壁画“千手千眼观音”的传神之处,杨惠姗从平面的临摹,到立体的陶土、琉璃复制工艺,一路走来,饱尝艰辛。
杨惠姗坦言,以琉璃的“脱蜡铸造法”完全复原敦煌的神韵很难,但是自己愿意继续尝试,技艺的改良或许还需要十年。她说,敦煌壁画终有一天会消逝,但如果能够“用琉璃保存敦煌”,那也许就完成了自己的今生大愿。
过去三个月,“今生大愿”不仅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琉璃大师前来参观,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领袖夫人们看后也为之惊叹,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更是给予了极高评价。明年三月,这尊通体透明的琉璃千手观音像,有望代表中国赴美国纽约参加大师联展。杨惠姗瞩望,能有更多海外人士关注中国的琉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