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3日电 台湾静宜大学的一批唐诗研究学者7月29日至8月2日对浙东“唐诗之路”进行了为期5天的专程考察,其间与大陆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以探讨海峡两岸学人如何借“唐诗之路”这一人文地理优势开展学术交流。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唐代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鼎盛的时期,而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也达到了最高成就。千余年来,众多文人墨客被浙东这条“唐诗之路”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村野牧歌、清流舟筏的景色所陶醉,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世人便将其命名为“唐诗之路”。
由静宜大学中文系朱国能教授率领的考察队来访的目的,是为了印证诗文中的唐诗之路,同时探讨海峡两岸学人如何借唐诗之路这一人文地理优势开展学术交流。
岛内学者们一行冒着酷暑,沿浙东唐诗之路所经之地杭州、绍兴、嵊州、新昌、天台、宁波等地考察,尤其是对新昌大佛寺、沃洲、水帘洞、天姥山、石粱、国清寺的考察甚为详实。
考察期间,朱国能教授与“浙东唐诗之路”首创者、研究社社长竺岳兵达成了推动海峡两岸学人开展唐诗之路学术交流、在新昌建设唐诗之路研究所、台湾组建唐诗之路研究分会等的具体意见。
“唐诗之路”从古城绍兴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江名溪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约200多公里,所及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