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十八日电 题:食客喜新厌旧 小吃频繁变脸
中新社记者 沈嘉
北京人换口味的速度像换衣服,他们刚刚抛弃了装“掉渣烧饼”的牛皮纸袋,开始垂涎于一种叫作“八宝烤鸭”的街头美食。在西四、地安门、东直门等繁华地区,一站地的路程内可以见到两三家出售这种油乎乎的廉价烤鸭的店铺。
西四的一家“八宝烤鸭”店现在生意很火,在非高峰时段,也常常可以见到十几个人排队的景观。这家店的老板娘王慧乔曾经是“掉渣烧饼”的加盟商,眼见生意一落千丈,就转行卖起了鸭子。
“我是瞅准了北京人爱吃鸭子的习惯”,王慧乔说。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她用成本价为售价三分之一的冷冻鸭原料和一套烤炉设备赚到了超过一万元人民币的纯利。
从十年前的首开流行菜品先河的红焖羊肉开始,北京历经了麻辣小龙虾、水煮鱼、香辣蟹、鸭脖子、掉渣烧饼等各种流行,差不多一年一换。
每次流行都能引起人们的跟潮,在北京生活了七年的浙江姑娘李静对此的感觉是,“北京人好像很喜欢排队。买国债、买房子排队,买吃的更爱排队。”她家门口最近新开了一家卖桃酥的店,排队成为一道壮景,一些人看到店前有队伍就先跟进,然后才知道卖的是什么。
对于北京外来小吃的火爆,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是,这些小吃确实能带给民众一些新鲜口味,它们屡获认可,表明北京具有开放和兼容的特性。
不过北京各种流行小吃的短寿说明了它们存在的问题,除了盈利上的短视,屡屡曝光的食品安全丑闻也令食客们忧心忡忡,许多人在吃过之后才发现,一些掉渣饼的原料是“垃圾肉”,麻辣小龙虾生自污水,水煮鱼用的油是地沟油。
与此同时,北京的麦当劳店已经稳扎稳打开到了九十几家,像味多美、好利来一类的西饼连锁店近年也拓展迅速。相比之下,本土小吃缺乏后劲。
对于街头烤鸭的冲击,北京百年老店全聚德并不担心,它在“五一”或“十一”黄金周每天卖出超过一万只烤鸭成绩保持了很多年。该集团行政总厨顾九如表示,虽然社会餐饮业花样很多,但只能红火一两年,主要是由于缺少文化底蕴和特有品牌,还包括对质量体系、管理体系的重视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