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地处长城脚下、妫水河畔,这里草木葱茏,鲜花娇艳,但是哨兵站岗、高墙电网的独特符号,却让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戴上肃穆、神秘的面纱。作为北京市监狱系统的一所特色监狱,延庆监狱专门关押老病残罪犯。其中北京市百余名男性精神病犯都集中在此,狂躁的、抑郁的、偏执的……几乎各种精神病态都存在。他们是犯人,也是病人,对他们的管理和治疗难度可想而知。这些特殊的服刑人员如何改造,能否根治自己精神和心灵的双重疾病呢?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昨日走进了延庆监狱第11分监区。
精神病犯怕闷不怕闹
贺岁大片《大腕》中有一段经典的精神病院场景,病人们不是撒泼打滚就是满嘴放炮,让人哭笑不得。可是一进分监区大门,记者便诧异不仅没有看到电影和想象中喧闹、嘈杂的情景,反倒安静得让人质疑这里是否真的住着一百多名精神病犯。服刑人员看上去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6人住在一个监舍里,看书、休息、整理内务或是在筒道里溜达。
迎接记者的是沈秉瑜和祝坤成两位分监区长,两人在精神病犯监区搭档干了5年。很多人不理解,精神病不是可以不负刑事责任吗,怎么还会被关进监狱?沈监的介绍首先给记者解释了这个问题:“这里的精神病犯以间歇性精神病为主,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的犯人,70%都是无期、死缓的重刑犯。还剩下一部分是在进监狱后由于适应不了失去自由的生活而患上精神病的。”
“这一百多名精神病犯分为治疗期、康复期、稳定期三种,对我们来说,正在发病、又吵又闹的犯人最容易管理。”沈监的话很是出乎记者的预料。他解释说:“比如,我们这儿有一个犯人是分裂症,入狱后转过4次监狱,先后自杀4次,随时随地不分条件地撞头,转到我们监区时都带着头盔。经大夫诊断,他患有分裂症和狂躁、抑郁双向情感型精神病。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能先给他吃药,用医疗措施约束他。倒是那些不言不语、看不出征兆的让人紧张。”
祝监说,有一名服刑人员在和民警谈话时特别正常,谈完了还起身给民警鞠了个躬说谢谢,可就在这时,他转身拔腿就往外跑,队长就在后面追,把鞋都跑掉了,最后在监区门口把他抓住。“精神病犯人隐蔽性强,因此除了专职精神病大夫在这儿负责给他们治疗外,我们还专门设立了护理员值班制度。让健康的、表现好的犯人当护理员,和民警一起在筒道里24小时巡视,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对自杀、伤人等病发的举动及时制止控制局面,或者包夹监控。为了保证犯人们的安全,监舍里的暖气都是包起来的,门窗玻璃都贴了贴纸,避免撞击后破碎成为利器。
让“哑”罪犯开口说话
精神病服刑人员因其特殊的病症和犯罪,有的被社会所不容,有的为家人所不齿,但是恰恰是在监狱里,没有人被抛弃。祝监区长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服刑人员王某刚转到延庆监狱时已经患有精神分裂,性格十分孤僻,从来不说话。他父亲每次来监狱会见时,两人面对面拿着电话,都是父亲说个不停,王某从没说过一个字。父亲说完了,两个人放下听筒就对坐着直到会见时间结束。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个“哑巴”。
民警询问王某的家属后得知,王某以前能说话,自从得病之后,已经三年没开口了。家属的肯定让民警有了动力。随后,民警们有意识地接近他,关心他的生活,每天都要找他谈话,还要求同组的犯人都和他说话,虽然并没有听到王某说出一个字,但民警总觉得能让他像正常人一样开口。
在狱中的时间,王某也在观察着民警,他发现自己没有被欺负,也没人看不起他,队长的关心也让他觉得很温暖。但是毕竟已经三年没有开口了,让他说话还得用个特别的办法。一次队长巡视时,当着王某的面猛然叫了他的名字,王某居然下意识地答出了一个“到”。这一个字不仅是对民警工作的鼓舞,也打破了王某自闭的屏障。虽然语言功能已经严重退化,但王某逐渐恢复了交流的愿望。比如敲桌子就是叫“穆队长”,做喝水的动作就代表“贺队长”。再见到父亲时,王某先开口叫了“爸爸”,然后向父亲汇报了自己在狱中的生活。三年多没有听到儿子说话的父亲顿时老泪纵横。
让病犯重拾生活的勇气
沈监说,由于这些服刑人员刑期长、饱受精神病的折磨,很多人还是因为伤害的是家人内心受煎熬,因此很容易出现轻生厌世的念头,因此在治疗他们的疾病的同时,民警也要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
服刑人员梁某曾经参与盗窃并脱逃,作案后在外面“飞”了一年多,逃亡期间每次听见警笛响他就惊慌失措,逃亡的恐惧心理最终使他患上了精神病,经人举报后,梁某被抓,判了15年。进入精神病分监区后,梁某在一次放风时偷偷从地上捡了一块碎玻璃,被民警及时发现。民警追问他要干什么,梁某说想在适当的时候割脉自杀。在谈话过程中,民警了解到他喜欢体育便“激”他说:“你体育好敢不敢跟我比比打篮球?”梁某起初觉得民警跟他开玩笑,谁知他真的被招进了监区的篮球队,经常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梁某的精神头儿一天比一天好了,人也振奋多了,恢复了年轻人的活力,到现在一直没犯过病。
赏识与激励是精神病监区改造服刑人员的一个原则。正在监区里当病犯护理员的赵某曾因抢劫被判了死缓,总觉得自己活着走不出监狱的门,天天闹着让把他拉回去毙了,民警和护理员曾24小时看护着他。在一次次的接触中,民警觉察出赵某并非真的想死,而是对后半生的牢狱生活十分绝望,“他有理发的手艺,得给他个机会让他恢复生活的勇气。”民警让他用自己的技能每周六给其他服刑人员理发。赵某不仅觉得生活有了盼头,两年没犯病了,而且还当起了病犯护理员。
赏美景听音乐养小动物培养健康人格
仅仅是看管着不出事也不是监狱的目的,精神病犯监狱就是要以稳定为基础,以矫治为手段,恢复精神病犯的健康人格和自我控制力,自我约束后再投入改造。就为这,民警们可没少想办法。
监区中央的一块用铁网圈起来的空地有个温馨的名字——“爱心乐园”。十几个各种颜色的“大蘑菇”是小兔子的宿舍,在这里,犯人们饲养小动物、欣赏美景、倾听音乐,以化解不良情绪、培养正常思维、恢复健康人格。此外,监狱还投资购买大量设备建立了棋牌室、阅览室、音像室、体疗室、习艺室和一个农疗基地。这五室一园一基地成了精神病犯改造最有特色的地方。“服刑人员现在都开始打桥牌了,围棋的水平也是延庆监狱里最高的。健康的棋牌活动都有助于他们的思维和智力;他们还组建了小乐队,这两天正在演练曲目,下个月就要在各个监区巡回演出了;农疗基地的蔬菜也该成熟了,虽然产量少,但给他们每人分上一个西红柿也算是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多种矫治方法,这几年精神病服刑人员病情不稳定的比例和发病率都有明显下降。”沈监区长说着满脸笑容。
看着他们健康积极的生活,的确让人很难想象这都是一群精神病人。他们在这里失去自由,为自己无可挽回的错误暗自忏悔;但也在这里重拾尊严,在监狱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中找寻健康人一样的生活。虽然记者看到的现实没有想象中的刺激而是平淡安详,民警也不是威风八面而是和蔼可亲,但这正是现代监狱的形象,也是这个特殊的监区十余年未发生一起事故的最好佐证。
(稿件来源:北京晚报,作者:孙莹)